忘记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碰上这本书了,书名有些误导人,其实是杨天真的一本讲人际沟通和跟自己沟通的书。
我还挺喜欢杨天真的。
这次就简单记录目前为止一些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日后再抽空结合自己的经历作延展、补全。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面对没有善意的人,对于礼貌和尊重的理解欠佳的人,没必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遭遇挑衅的时候,明显让自己不舒服的时候,更要有勇气打破自己对和谐的执念,顶回去。
态度可以委婉,但内容必须直接,不能给对方留出误解的空间。
遇到问题,前、中、后三步: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避免以后不再发生类似问题。
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视角放在双赢上,尽量寻求利人利己的方案,找到一种大家都舒服的方式。
屁股决定脑袋,所以先看屁股。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对方的岗位和工作需求,而是直接把对反给当作假想的对立面,自然是一肚子闷气。如果只盯着自己的利益得失,自然无法从达成共识的角度真正地去从今沟通,这是沟通中很多问题的来源。
把沟通的成本降到最低,也给对方提供最大便利,一次就保证沟通的成果。
能够早告知的,一定不要拖到最后一秒。体贴也是保证顺畅沟通的一个重要前提。
因为工作性质不同,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沟通者,他们拥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取舍原则和决定全。
如果你已经知道对方是一个笨蛋,却任然不知道改变和他沟通的方式,那么你也是。优秀的沟通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沟通对象,指定不同的沟通策略。
不要让人平地起高楼。
你问的问题中,包含你的思考、你的认知、你希望得到的别人对你的期待,以及对你格局的判断。
格局不够大,沟通维度就会小。
有些时候,内容是要给情绪让位的,我们需要判断,如果对方的问题是纯情绪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对错、观点、道理就都不重要了。
如果你都还没有说服你自己,那就不要急着道歉。道歉的核心不是那句对不起,而是对不起之后的内容和行动。
区分原因和接口很简单,借口时你把责任推卸到别人或者外界上,而原因时从自己身上寻找。在道歉的逻辑里,出发点不是对方,而必须是自己,只需要思考我是不是确实有没做好的地方。
真诚道歉,再加上一个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就是一个接近完美的道歉。
与直接压力源相比,间接压力源会比较复杂,它通过一个庞大的外部系统形成,最终直接作用于接受者,说白了,就是无处喊冤,因为这种压力没有一个明确的来源。这个时候就一定需要良好的自我沟通来疏导。
在沟通尤其是公众表达中,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抓住大家的注意力,讲故事是一个让更多人能接纳和进入我们节奏中的方式。
面对陌生人的言论和伤害,我们需要知道他们不重要;面对认识的人的言论和伤害,我们要认识人性,降低自己的期待,让自己放松,只有我们把对他人的要求慢慢放低,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求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才会好过;而面对亲密的人的言论和伤害,如果我们无法靠与对方的沟通去解决,也无法靠自我沟通去解决,那我们就只能把它交给时间去解决,这也是唯一的办法。
在核心需求没有被解决的时候,其他努力就很容易被忽视和否定。
唯物辩证法有一个很牛的洞见,那就是抓主要矛盾。沟通也一样:抓核心需求。核心需求解决了,其他改动就会边得容易。
人总是喜欢和自己更像的东西。
要达成艰难谈判中的最终目标,就要努力促成共识。
我们要理解对方的诉求和期待,而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别人。
形成共识的基础,来自两个人共同的坦诚、共同的思考和共同的表达。这就决定了在沟通过程中,需要双方都参与其中。
共识,不仅是在人际沟通中找到可以继续往下走的共同点,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心理机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坚信不疑的东西,要挑战这些底层的共识,往往不是一次小修小补能够撼动的。
共识是一种相互的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