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觉得现在人们基本不管做什么都知道注重方法,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有时候,又觉得过于注重方法,而忽视了下苦功夫,笨功夫。其实方法与工夫二者缺一不可。从现实实践的角度来讲,下苦功夫可能比方法更加重要,因为当你下足够多的工夫去做一件事情之后,即便刚开始不得其法,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当你再返回头去审视的时候,往往能够窥见之前在方法上的不足之处,从而总结出更加有效的方法。相反,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方法,而不能下切实的苦功夫,笨功夫,你最终能够步入的境界是不可能太深的,即便方法完全正确,高效。所以姑且摘录一段钱穆论述这个问题的小短文,以供思考。记得钱穆的老师吕思勉先生也有类似的论述,“昔人读书之弊,在于不甚讲门径,今人则又失之太讲门径,而不甚下切实工夫”,可见这些学问大家关于这个问题是存在共识的。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不论是钱穆,还是吕思勉,他们两位都没有读过大学,但是最后都通过勤奋的自学之路最终成为一代史学大师的(严耕望先生将“陈垣,吕思勉,陈寅恪,钱穆”并称中国二十世纪史学四大家。)
方法与工夫
钱穆 《灵魂与心:中国人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有人说,有两句中国话,现已变为世界话。一是“顶好”,二是“工夫”。这两句话,都是外国人学中国话喜欢说的。
最近美国拍了一部电影叫“中国工夫”,来宣传中国人的武术。如打太极拳,若论方法,两三个月就会,但要打得好,就要下工夫。现在人总喜欢讲科学方法,常有人向我问读书方法,其实读书更要是肯下工夫。如打太极拳,下了二三十年工夫,自然就好。
在二十年前,我看到《梅兰芳舞台生涯五十年》一书。梅兰芳是科班出身,从小学起,待他到上海挂头牌,还不断用心学,他毕生花了五十年的工夫,别人自然就唱不过他。当然也要有方法,但有了方法还要有工夫。
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下工夫,往往几十年不辍。中国人好讲工夫,文学艺术方面不必讲,更要是做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不是毕生在下工夫吗?大圣人自十五志学开始就懂得自己养自己,今天我们有没有能当心自己的呢?我想一般所当心的,只是外在与身体有关属于物质方面的。最了不得,或许可以做到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
可是今天我们中国人却总是立不起来,外国人向东,我们也向东,外国人向西,我们也向西;自己不立,总跟着外国人学样。近百年来我们就从没有自立过。“三十而立”已很难,“四十不惑”就更难。他们有钱有武力,我们没有,好像一切问题就解决不了。“五十而知天命”,那更难。孔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学做人,学自己生活。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与教育有他自己的快乐,却得要有自己的工夫。
诸位也许会说,那是过去农业时代的话,今天已到原子时代。但那就可以不学不教,另来一套方法吗?明代理学家们说:“工夫即本体,本体即工夫。”这是哲学上的话。总之我们中国人很看重工夫。
但至少,今天我所接触到的年轻人,只是问方法,没有看重到下工夫。我认为工夫即是生命,要花时间,时间亦即是生命。我告诉诸位,一分钟不用工夫,就是浪费了一分钟时间,也就丧失了一分钟的生命。中国人的一切至要方法就是下工夫。今天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武术,遂认识到中国“工夫”二字。我们要知道,向人讨方法易,自己下工夫不易。中国人常讲修养工夫,孔子便是七十年在此工夫上,如何我们不去重视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