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关心的,是预制菜吗?不,我们关心的是:我们吃下去的东西,是否存在系统性的食品安全问题。
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是西贝与老罗的争论。我感觉话题逐渐偏了。郭永浩作为一个消费者,去西贝吃了一顿饭。吃完之后,他正常地抱怨道:基本上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了。作为普通消费者,你不喜欢,当然可以说,也可以在大众点评上留下意见。只是以老罗一贯的做法,我们不得不怀疑,他是否是故意的,或者说他走到哪儿都这样。好的方面是,他能指出一些问题,替大家发声;但不好的方面,是他的动机未必纯粹。他可能不仅仅是在发声,也在制造流量和热度。这方面他绝对是高手,所以与他打交道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招惹。
总的来说,他精准戳中了大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这毕竟是吃进嘴里的东西,而且确实,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确吃过很多不干净的食物,这是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罗一开口,大多数人自然支持他。
而西贝的公关,则给老罗“送了大礼”。即便老罗言辞有误,西贝如果动辄扬言起诉,其实大可直接诉诸法律,而不是口头威胁。结果是话没起到震慑,反而激怒了对方。老罗手里有更强的舆论工具,能轻易反击。企业若天天如此折腾,生意还如何正常经营?
更糟糕的是,当一位商人参观厨房,结果被质疑配料繁多,科技感过重。贾总,你得明白,人们诟病的根本不是“预制菜”三个字,而是食品安全本身。光在法律层面争论“是不是预制菜”,与老百姓的认知已经产生偏差。还不如回到根本问题:食品是否绝对安全?与其他商家对比,是否相对安全?这才是老百姓真正关心的。
说实在的,这两年“预制菜”突然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在前些年,我还在主动寻找类似产品。那时在家做菜,切菜、调料都很麻烦,我就想,能不能像小时候那种“荠菜公司”,把材料都切好、配好,回家一炒就行。后来查了才知道,这叫“预制菜”。当时,它还不是贬义词。如今为何却成了污名?其实是一些不良商家在生产预制菜时,为了节省成本,用了劣质原材料,甚至在工艺、添加剂上做手脚,真正做出了伤害消费者的行为。
所以问题并不在“预制菜”三个字,而在于食品安全。西贝这次就栽在这里。你非要告老罗,说这不是预制菜;从法律上或许站得住脚,但在人们的认知中,预制菜就等于不健康。即便证明不是,人们也会觉得法律有漏洞,甚至呼吁修改法律。如今很多人认定:只要之前加工过,再拿到餐厅简单处理,这就是预制菜。若再说“有添加剂就不算预制菜”,老百姓就更要诟病了:添加剂多不多,安不安全?这才是他们真正想问的。
事实上,只需证明食品安全,服务良好即可。平心而论,我吃过西贝,觉得味道还不错。虽然不是地道的西北菜,但在深圳,能接触到的大品牌西北菜,也就西贝一家。最重要的是,就餐环境对孩子格外友好。
今天我还听到一个理论,叫“餐饮业不可能三角”:便宜又现炒的,多是路边摊,食品安全难以保证;便宜又安全的,多是中央厨房或供应商集中制作的预制菜;而现炒又安全的,只能是高档酒楼,价格自然高昂。所以三者无法兼得。
罗永浩最后回应得很到位。他诟病的,不是味道好坏,而是餐厅明知是预制菜,却卖得这么贵,涉嫌欺骗消费者。如果真有欺骗,那就是致命一击。但若并未撒谎,那是否有必要强制标注“预制菜”?我认为未必。如果消费者真在乎,未来不做预制菜的商家自然会大张旗鼓地宣传。这是市场的自我调节。
归根结底,现在舆论充满情绪。但我要问:我们真正希望的结果是什么?要看到西贝倒闭吗?与其如此,不如想想:如果你真觉得西贝成本低、价格高、利润厚,那就去开一家吧。把价格做到它的三分之二甚至一半,质量更好,自然能吸引顾客。西贝照样会有它的拥趸和愿意买单的人。
世界是多样的。有人爱,有人弃,各自安好,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