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读书笔记

1.我们的汉语,字典意义和具体语境中的语义(或者所指),并不完全重合。字典里的意义非常有限,而在具体上下文(语境)中的语义,却因人而异,因事而即时生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无限多样的语境和人物身上,同一语词所能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正是在这无限多样的语义中,我们领悟到的不是在不同的人手里性能相同的工具,而是因人而异的情感记忆的唤醒和超越语言的心照不宣的共悟。

2.可讲性、可分析性和可对话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仅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不一定是有效的。关键还在于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你却发现了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问题提出来,也就是把矛盾揭示出来。

3.用还原法把矛盾提出来,还原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的,把洐生的语义即字典外的语义想象出来,这叫做语义还原。还有一种,还原的不是语义,而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人物和景物,将其原生态,即未经作者心灵同化的状态、逻辑想象出来,让它和文本中的形象形成对比,矛盾就不难揭示出来了。景物是静态的,变动性比较小,因而一般比较容易还原,而人物则比较复杂,特别是人的心灵和情感,更是变动不居的,还原也就不容易。但是,既然有矛盾存在,要发现它就不是不可能的。

4.要真正懂得一点幽默,就不能忽略讲歪理的功夫。人当然要讲正理,但那是在正经的时候,在追求幽默效果的时候,就要懂得讲一点歪理。许多人的文章幽默不起来,就是因为不会讲歪理,不敢讲歪理。

5.当然,关于三味书屋是乐园还是苦园,可以争论,只是不要忘记鲁迅笔下的孩子不论在什么简陋的地方——满目荒废的百草园,或者连下课休息都没有的学塾里,都能创造出自己的欢乐,甚至在愚蠢的长妈妈、迂腐的先生身上都能逗引出一种幽默的情趣,足以让读者感受小人物的可怜和可爱,感受到生活的有趣。从文学创作的根本意义上来说,这就是才华,才华不仅仅是驾驭语言,更是在别人感觉不到情趣的地方,感受到情趣。文字不过是情趣的载体,没有情趣,凭空耍弄文字,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6.阅读经典文本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学习文字,不在记忆佳句,而在心灵的熏陶,在于拓展我们的情感和趣味的领域。

7.细细品味这样的作品,难道不能触动我们的心灵,使它更加开阔吗?对生活中有毛病、甚至是令人讨厌的人物,难道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他们的善良和可爱吗?欣赏浑身都是优点的人,是容易的,欣赏缺点非常明显的人物,则需要更为宽广的胸怀。设想,如果我们碰到类似长妈妈式的人物,我们会不会有鲁迅这样的趣味和胸襟呢?为什么学习语言不能仅仅把它当作工具?就是因为语言是和人的心灵、人的精神境界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