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译】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背景】魏万:又名颢,760年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是盛唐诗人李白的崇拜者,李颀的晚辈朋友。李白生前曾经将自己的诗文托付给他,他编辑整理成《李翰林集》,并作《李翰林集序》。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评】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城,而且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
此诗是李颀作为一位年长的过来人,对忘年小友情真意切的叨叨。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
诗中说尽了沿途到京城所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鸿雁鸣,云山过,途见草木摇落地,树色催寒近,更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颀貌似有些倚老卖老,不上道。哪有送别时候还特意去渲染乡愁?
但“埋骨何须桑梓地”,多是初出乡关少年郎的立志。作为长者,给兴致满满年少气盛的魏万泼点冷水,更是为了引出最后两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
唉,老汉不提当年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