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导阅读】
一、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二、如何让学生主动用“方程”去解决问题?
刷新对方程定义的认知:
在人教版五年级的教材中,对方程的定义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在学校中也听过认识方程这节课,基本的流程就是根据定义,判断习题中的哪些式子是方程,接着利用天平强化对等量关系的理解,最后把含有字母的等式融入练习,引导学生用方程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如果不阅读今天的内容,我会觉得这节课逻辑严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现在跟书中的理念一对比,就发现我们这节课上与不上一个样。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对方程的概念一知半解,孩子不会主动利用方程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这几点课上完之后跟没有上差不多嘛!那我们要关注的地方是什么呢?
对方程的认识,关键是要理解方程思想的本质,以及它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科书上,这样写“方程是含有字母的一种等式”是可以的,但反过来“含有字母的等式都是方程”就不对了。为什么呢?因为含有字母的等式种类很多。比如说字母可以只任意数,例如加法交换律a + b=b + a他们含有字母也是等式,但并不是方程,再比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a是底边,h是高,虽然有字母也是等式,但和方程没有关系。这也说明,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在给出定义时要考虑充分,以免因为概念的偏差去折腾老师和孩子。
方程概念的核心是要“求”未知数,它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也是为了让人去“解”的,所以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未知数”。有了这个方向,在课堂中,我们就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环节,深挖方程背后的意义,在各种情境的感知中,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并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知道未知量和已知量的关系,从而根据已知量计算出未知量来,这就是解方程的关键。
对方程的第一印象,要有理性精神上的震撼
同样一道题,为什么大多数孩子喜欢用算术方法而不用方程法去解决呢?也许是因为前面几年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定势,让他习惯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或者感觉用老方法不会出错?书中给了这样一个比方:如果将答案比喻为河对岸的一块宝石,算术方法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从我们脚下的岸边开始,一步步摸索着到对岸;而代数方法(方程法),好像是将一根带钩的绳子甩过河,拴住对岸的未知数,然后把这根绳子慢慢地拉过来,最终获得这块宝石。可见用算术法或方程法解题的思维路线恰好是相反的,但结果是相同的。既然方程法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模型,并且对接下来的学习帮助更大,那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主动运用方程法来解题。问题是怎么样让孩子从心底接受方程法这个新事物呢?
我的理解是,把数学的思维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人文情境之中。
1.在浪漫阶段,借助鲜明的事例让学生感知方程的价值,给他们一种精神上的震撼;
2.对比方程法和算术法,直观感知方程法带来的便捷和实用;
3.旧习题新方法,在精确阶段呈现方程解题的优越性,比如我们四年级数学广角理学的鸡兔同笼问题,当时没有学方程法,现在我们可以把这道题拿出来,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感知方程法解题的优越性。
只有让孩子实实在在感受到方程法解题的便捷和伟大之处,孩子们才愿意去接受它并使用他呀!
文中也提到,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对方程的理解,建议将方程定义为: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于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这样概念更为严谨,也做到了中西合璧,兼顾文化的好处。今天刷新了一个概念:代数的本质在于还原和对消。只有这一页的阅读,我对它并没有完全吃透,今天仅记下来,等待慢慢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