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一要求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举措。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拓展,更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角度来看,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更加适配,巩固和提升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基础,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出发,我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诸多挑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的升级迭代,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赋能,能够开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空间。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赢得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只有抓住这一轮生产力跃升的机遇,推动我国在科技和产业领域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才能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为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我们需要明确一系列的主要任务。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方面,要充分利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以国家标准为引领,释放传统产业蕴含的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推动各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完善政策和治理体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促进融合集群生态化发展,并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强前瞻性布局,增加源头技术供给,提供新领域新赛道的制度支持。此外,还应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的体制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化相关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科技金融体制,促进技术转化,优化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并且,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政策要求。坚守实体经济,避免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通过科技赋能让其焕发新活力。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避免一哄而上,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和重点。稳扎稳打,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不急于求成,条件不同的地区应合理安排发展节奏。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政府做好引导支持,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让企业成为主力军。坚持开放创新,积极引入全球优质资源,不闭门造车,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例如,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方面,一些地区的钢铁企业通过引入数智技术,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监控和优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能耗和环境污染;在科技创新领域,某些科研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使我国在相关领域逐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一些城市通过打造特色的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总之,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地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把握好政策方向,遵循发展规律,以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基础。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就一定能够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因地制宜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