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在“樊登讲书”栏目听了2月10日上架的新书——《在世界上找到你的位置》,英文书名是《How to be an adult》。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前教务长。
作者提到,许多生理上年满18岁的成人,心理上并没有真正成人!
樊老师在解读“独当一面需要具备的9大法则”时,其中的一条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培养好品行,与世界共赢”。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品行?
我们一般不会直接给一个人的品行“打分”,因为品行很难用具体的评分标准来量化,但一个人周围的人对他的“感觉”却可以成为一个参考标准。
樊老师提到一个词“内在人格行为特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品行如何是会外化的,很难长期隐藏。
当大家都对某个人“敬而远之”,不愿意和Ta深交,觉得和他交往不踏实的时候,就说明这个人品行不是特别好。
一个品行好的人,基本会得到身边许多人的认可。
我的工作中,就有两个典型案例。大家谈到同事A,都避而远之,不喜欢。而谈到同事B,大家都挺喜欢她的。
其次,一个品行好的人,Ta看到的世界是简单的、美好的,而品行不怎么样的人,她看到的世界是复杂的,因为ta内心复杂,认为职场都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脉关系等,社会是不公平的、黑暗的、令人讨厌的。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哲人和青年就讨论过相关问题。
哲人: 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青年:世界是矛盾丛生的一片混沌,根本无幸福可言
青年提出许多社会的阴暗面,但哲人却说,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心理学把这个现象叫做“内心投射”。如果你内心黑暗,看到的就是黑暗;如果你内心纯真简单,看到的就是美好。
因此,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警惕这类“带坏你价值观”的人,同时,也要调整自己的品行。
如何调整品行?书中给出了3个步骤:
1.在谈话中,给他人留出空间,多倾听,切记不要插嘴或打断他人。
2.克服“我”的偏见。因为我们对人、事、物都可能产生偏见(无偏见无烦恼),发现自己的偏见要及时调整,此外,还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3.和他人分享我的进步,影响他人变好。生活中,要和他人分享正能量的事情,不要向他人抱怨,传播负能量,把他人当成“情绪垃圾桶”。
反观自我,我曾经因为遭遇一些不公的事情而一度讨厌这个社会,因为看到一些阴暗面就否定一切,认为世界上没有好人,我需要提防所有人。
但幸好我一直坚持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逐渐意识到,我在思想上陷入一些误区,生活中产生的偏见。进而不断调整,在事上磨,在心上练。
听了这本书,我决定侧重提高自己对人事物的偏见、多倾听,并继续在朋友圈和现实生活中分享我的进步,传递正能量,与世界共赢!
祝:
培养好品行,与世界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