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打算跟着Nono的计划去爬个崂山,结果开始计划山东五日游,加上四天的爬山时间,九天没了。但本人就是十分兴奋,既然在原地待着也没有什么变化,那不如趁机出去走走吧,难得的机会,可不能浪费了。
上次一个人出去玩是去旅顺,在那里还弄丢了一张相机卡,在路上来回走找卡的记忆还十分清晰,卡里的照片是找不回来了,十分可惜。这次呢,希望可以顺顺利利,去找找我的灵感所在。
再来说说今天看的《孩子王》,看的版本没有字幕看得有点难,一走神就听不清说啥了,于是最终在看完电影之后立刻去书柜里翻出了阿城的原著来看。看完之后觉得小说和电影都十分牛逼,有一些情节被导演换了顺序,有一些小细节电影略过了。
比如关于放牛与撒尿的故事,小说里早早就讲了这个故事,而在电影里则换到了后面,换到了课堂上去讲。再比如招娣喜欢听“敌台”,于是会列侬之类的歌手的歌,还有学生虽然写作文都不通顺,但如果换个社论题目,却可以背出一整篇社论来。这些细节是被电影略去的。可以理解。
而大人们也来假装上课的那一段,一群人有节奏的背“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的时候,那一瞬间的欢快气氛却只有电影这种有着声音有着画面的载体能将这个小小瞬间放大,让这一刻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动人。
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阿城只写了几十页就写完了。在小说的最后,“我”将字典留给了王福,写着“送给王福”,而在电影的最后,留下的字是“王福: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这一句的更改,大概是对那些没有被表现出来的细节的补充,也在最后将情绪变得更具体更突出。几十页的故事,情节并不多,而电影除此之外填充了什么?填充了那个时代的荒凉,山里的雾与黄昏。
怎么将藏在文字背后的情绪带出来,大概是很需要学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