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回家,我爷爷曾想重修我们家族的家谱。他认真地给我们介绍家族里各人的关系:谁的爷爷跟谁的爷爷是兄弟,谁的爷爷的爷爷是谁等等。虽然听得有些晕,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庄重而意义重大的事情,代表着家族的团结和家风的传承。
负责具体搜集整理的人,是在我们村里小学当语文老师的一个堂哥。后来听说因为他沉迷赌博,此事不了了之,偶尔想起还颇感可惜。
前段时间,我看金观涛的《中国思想史十讲》,当中讲到魏晋九品中正制的时候,提到家谱的作用,原文是这样的:
这一制度也称九品中正制……中央任命一些‘贤有见识’的人充任中正官,派他们分赴各地,按家世、才干、道德,对每一个充任官员的备选者进行质量评级,共分为九品。在这种中正制选官实施过程中,从一开始的重家世,后来发展到完全按家世门第来评定士人的品级。为了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编写谱牒(家谱),谱牒学成为一门学问。这种选官制度加强了门阀世袭化,削弱了中央权威,其后果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寒门永远当不了大官。选拔制度失去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向贵族政治退化。——金观涛《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原来,历史上家谱的真实作用之一是维护社会阶层。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中正制选官通过家谱来评定士人的品级,以确保官员的选拔与家世门第挂钩,从而维护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防止庶族假冒。其次是巩固权力结构,通过家谱记录血统和亲属关系,确保了家族内部的权力传承和资源分配,导致阶层固化。
总结来说,家谱的作用是维护世家利益,防止平民僭越。
令人深思的是,这项维护上层利益的御民之术,却让底层百姓自发支持并乐此不疲。这种演变和错位,蕴含着历史的反讽,也折射出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及权力结构的适应性。
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Juvenal)在其讽刺诗中提出“面包和马戏”概念,用以批评罗马帝国时期政府为了控制和安抚民众而采取的一种策略。这一策略的核心是通过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如粮食)和娱乐活动(如竞技比赛)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结果民众很受用,减少了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不满。
“面包和马戏”策略通过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和提供娱乐,成功地转移了他们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家谱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通过家族认同和传承,转移了民众对社会不公和阶层固化的关注。
这些制度的上层决策,本质上是出于控制或维护权力的目的,但其巧妙之处在于,通过宏大叙事隐藏了真实意图,而且能够让百姓在适应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利益”。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不仅需要理解家谱制度和“面包和马戏”的历史背景和真实作用,也需要在生活中学会用理性和批判的视角,对待其他“倡导”和“给予”,不断提升自身的识别能力,推动社会公平、透明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