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在咖啡店完成的书。
一位从业20年的心理咨询师,面对儿童以及青少年抑郁症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
整本书都告诉我们,关于死亡,关于抑郁症。
告诉我们先成为自己再去养育孩子的一个过程。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丧的。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生活中的基调是痛苦而幸福和快乐,只是调味品而已。
书里涉及到很多佛法的内容,值得参考。
️全书整体分为了7个部分,也就是七节课,分别是:
1-生命是什么?
2-被隐藏的习性
3-被忽视的物性
4-被扭曲的心性
5-被扼杀的会性
6-面对至暗的时刻,我为什么还活着?
7-生命的意义。
️关于四性,粗浅总结了一下
习性:意味着执着执着,贪梦、嗔恨、愚痴、傲慢和怀疑。人生的目标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是管理烦恼心。
物性:身体的形式存在,能够看的见和触碰的生命属性。
心性:以情感和思维的形式存在,无法被看见和触碰的生命属性。生命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一旦情感缺失,生命没有太大意义。
慧性:超越时间和空问的形式存在,不受物种和形态限制、与天地万物发生感应的生命属性。
不同年龄段孩子对死亡的认知:
0-2岁:没明确的死亡认知,但还是会产生被遗弃的情绪。
2-7岁:认识到死亡会和生者分离,会反复出现短暂的死亡焦虑。
7-11岁: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死亡,他们恐惧死亡,会抗拒长大,也会故意用相反的表达来释放恐惧。
11岁之后:对死亡看成生命的正常过程,对死亡好奇又焦虑,会通过书籍和电影认识死亡。
️书中,作者将家庭比喻成为一个团队,并且说道,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团队,因为人性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作者给我们提了三点的建议
第一,要管住嘴巴
第二,要张开怀抱
第三,要真诚认错。
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接纳陪伴与照见。
️父母可以这么做:
1-细腻温柔的身心关怀和陪伴,例如拥抱安抚、唱歌画画。
2 -形象地解读死亡,例如找生命教育相关的绘本、或带孩子体验种花,经历从发芽到凋零的过程。
3-允许孩子悲伤,让他们释放悲伤。
4-赋予意义,完成告别,走出哀伤。例如画生命百格图,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生命使命,找出人生意义及每个家人陪伴的岁月长度,引导孩子思考何减少遗憾。
️电影推荐
«自闭历程»«听见天堂»
️金句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都有过,看着蚂蚁看看天就很满足的小确幸只是他们走着走着就忘了,然后越来越听不懂。也越来越不愿意倾听孩子内心内些真正关乎幸福的声音了。
❤️在这充满不确定的人世间生老病死事事无常,苦乐参半才是真相,如果我们将人生的基调定得太高,则常常会让自己和孩子误以为幸福,才是人生的常态。不幸的人生则是失败的,不值得拥有。
❤️让孩子爱上活着的自己吧,这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所有的生命都需要畅快呼吸,需要吸收和适房间的平衡,唯独人类的孩子才会被要求不停地吸收,被人类自己打乱了生命的节奏。
❤️就连喜欢一个人,现在想想,也只是因为心里很空洞,想放一个人在心里而已。
❤️我想,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相对冷静的人,与大家一同前往生命的更深处,在那里播下生命教育的种子,让他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生长。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真正自在舒展,如花开放。
❤️叔本华说,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地度过一生的艺术。
❤️真正的幸福是悦纳自己
❤️仔细回顾人的一生,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探讨和经历着生死,而最接近生命教育的内核的路径,是在于一呼一吸。
❤️死亡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含着怨恨,委屈无助和敌意的死去杀死了悟性,但会性并未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