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始终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民生议题。近期,某医院少年儿童的精神科门诊深夜排队的新闻在网上引发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成为热议话题。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如何?焦虑、抑郁原因何在?应当如何解决?
根据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发布了其完成的《关于青少年心理焦虑、抑郁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各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为“升学压力”,人数为11779,占比为54.66%;其次为“父母期望”,人数为9386,占比43.55%;“学校考试评比”,人数为8614,占比39.97%;选择“教师言行”“人际交往”与“成长困惑”的人数相对平均,占比在20%左右。由此可见,学业压力和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因。比如近期出现某学校课间十分钟受约束的现象,学校和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受伤,对于户外课程、活动等严格限制,甚至禁止有肢体对抗性的体育活动。体现出学校和家长相对忽视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缺乏与青少年的沟通与理解,此种教育方式违背了青少年自由、活跃的天性,打乱了青少年轻松自在的生活节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家庭,例如父母感情破裂、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教方法不当、家长强势、家庭生活氛围异常过度关注考分,缺少理解。另一方面在于学校,被忽视或被霸凌、师生,同学关系紧张;学习受挫,压力过大、学习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少“社会性学习活动” 等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面对和解决当前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媒体等多方联动,注重“内外兼修”。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疏导工作,科学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文体活动,补足“精神之钙”;家长应树立正确成长观,以长远眼光培养孩子可持续发展能力,少“鸡娃”、多陪伴、多沟通、多理解。把青少年的成长体验变成一个快乐的过程,顺应天性。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继续扎实推进“双减”,减轻青少年学业负担,缓解其心理压力。
守护青少年,要重科学、见行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靠开会议、发文件和通知,也不能习惯性地寄希望于知识传授来完成,必须要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学途径与服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和各种活动课中,教师应该具有积极良好心理状态和一定的心理知识。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疾病的治疗不能只靠医学。社会各界面对“少年的烦恼”多一些理解宽容,多一些正面引导,多一些温暖陪伴,让青少年们能够迎着阳光成长,让体魄与心灵同样健康、茁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