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167天《 心术上 第三十六》第7段~第12 段

《管子》学习第167天《 心术上 第三十六》第7段~第12 段

原文阅读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此言不夺能能,不与下诚也。“毋先物动”者,摇者不定,趮者不静,言动之不可以观也。“位”者,谓其所立也。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故曰“静乃自得”。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虚之与人也无间,唯圣人得虚道,故曰“并处而难得”。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虚矣。虚者无藏也,故曰去知则奚率求矣,无藏则奚设矣。无求无设则无虑,无虑则反复虚矣。

      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无所位,故偏流万物而不变。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僇禁诛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于道。

      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说”也。“莫人”,言至也。“不宜”,言应也。应也者,非吾所设,故能无宜也。“不顾”,言因也。因也者,非吾所所顾,故无顾也。“不出于口,不见于色”,言无形也。“四海之人,孰知其则”,言深囿也。

      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故曰“不伐”。“洁其宫,阙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过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形务名,督言正名,故曰“圣人”。“不言之言”,应也。应也者,以其为之人者也。执其名,务其所以成之,应之道也。“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人者,立于强,务于善,未于能,动于故者也。圣人无之,无之则与物异矣。异则虚,虚者万物之始也,故曰“可以为天下始”。

      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言虚素也。“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故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


字词注释

[1]无间:没有距离。

[2]贵人:喻指神,即道。

[3]其所知:原作“其所以知”,据赵守正说改。

[4]藏:储藏,指所存在的成见和欲望。

[5]知:同“智”。智慧。奚率求:率,循也。循理而自求。

[6]无虑则反复虚:没有思虑就回到了虚空状态。反,同“返”。

[7]位(wǔ):抵触的意思。位,立。,逆也。

[8]职:通“识”。认识,了解。

[9]以:同“已”。

[10]间之理者:据王引之说,应作“无间者”,无间,没有差别。

[11]为之节文:为它制定礼仪制度。

[12]宜:适宜。又,据郭沫若说,“宜”应改为“道”字,句谓理产生于道。

[13]僇:通“戮”。一之:使之统一。

[14]莫知其极:不知道它的究竟。

[15]莫人:上文作“直人”,王念孙谓“莫”为“直”之误,而“直人”即“真人”。

[16]宜:上文作“义”。这里是“有所义”,即有所偏重,偏取的意思。

[17]非吾所所顾:非我所处顾,即非我所顾的意思。第二个“所”,为“处”字假借。顾,还视、回望。

[18]深囿:深邃的园林,这里指蕴含很深。

[19]无与于视听之事:不干预看和听的事。

[20]无为而制窍:通过无为来控制九窍。

[21]不夺能能:不限制有能力的人发挥才能。

[22]与:参与。诚:审也。此句是说不参与下面的各种计算谋划行为。又,据张文虎说,“诚”当作“试”,即不与臣下比试能力。

[23]趮:“躁”的异体字。

[24]伐:据上文,当作“忒”。

[25]阙:开。

[26]好过:因嗜好引起的过错。

[27]延名:扩展名声。

[28]姑:估量。姑,黎翔凤说:“姑”,估计之义。

[29]务:趣,趋向。动词。

[30]以其为之人者也:因为做出“应”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因为“不言之言”,是以实际行为及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说话,所以“应”就是实际行为所产生的效应。这效应是他人的表现。一说,“人者”当作“者人”。

[31]务其所以成之:努力探究事物的形成。“其”下原有“应”字,据王引之说删。

[32]未于能:未,郭沫若认为当作“举”。“举于能”,即好逞能的意思。

[33]怵于好:被喜欢的东西所诱惑。

[34]虚素:虚空而质朴。

[35]仵于物:与客观事物相抵触。

[36]为生:产生假象。为,通“伪”。

[37]言所用:发挥其作用。

译文参考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这是说耳目是管视听的器官,心不去干预视听的职守,耳目等器官就得以恪守其职了。如果心里有了嗜欲杂念,事物出现也会视而不见,声音传来也会充耳不闻。所以说“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所以说:心的功能,就是用虚静无为来控制九窍的,所以把它称作“君”。“毋代马走”,“毋代鸟飞”,这是说不要剥夺能者的才华,不参与下级智谋活动。所谓“毋先物动”,是因为动摇的人不能镇定,急躁的人就不能冷静,就是说“先物而动”就无法准确地观察事物了。“位”,指所处的地位。人君应处在阴的地位,阴的性质是静,所以说“动则失位”。阴能制阳,静能制动,所以说“静乃自得”。

      道在天地之间,大到无所不包,小到无可容纳,所以说“不远而难极也”。道虚空而又与人之间没有什么距离,但只有圣人能体悟这虚空的道,所以说它“并处而难得”。世人应当心意专一,清除欲念则能心意疏通,心意疏通则能保持虚静。保持虚静就可以心意专一,心意专一则独立于万物之上。神智独立于世则能明察万物,明察万物则神明降临。神明是最高贵的,内心的馆舍不加扫除,神智就不会驻足停留。所以说“不洁则神不处”。“人皆欲知,而莫索之”。人们所认知的对象,是彼物;人们用以认知事物的,是此心。不修养此心,怎么能认知彼物呢?修养自己身心的最好办法,莫如虚空静守。虚,就是排除欲念,无所残留,所以说摒弃智慧就能循理自求,排除欲念就能循理自谋。无刻意之求取且无刻意设计就能没有思虑,没有思虑就回到了虚空状态了。

      天道,是虚而无形的。虚寂,就不受挫折;无形,就无所抵触。无所抵触,因此能流转于万物之间而不会随之改变。德,是道寄寓的馆舍,万物依赖它得以焕发生机,心智依赖它得以认识道的真谛。所以,“德”就是“得”。所谓得,那就等于说是所要得到的东西已经得到了。虚静无为叫作道,体现它的就叫作德。所以道与德没有什么差别,人们谈论它们往往不加区别。说他们没有差别,是因为德就是道的体现。所谓义,说的是各行其宜。所谓礼,则是根据人的感情,按照义的道理,而设立的礼仪制度。因此,礼也可以说是合乎义理。理,通过明确事物的本分来表达义的内涵。所以,礼从理产生,理从义产生,义产生于行事所宜。法度是用来统一参差不齐的社会行动而不得不实行的,所以要运用杀戮禁诛来实现这种统一。所以事事都要用法律准绳来督察,法是通过权衡得失而产生的,而权衡的标准则是以道为根据的。

        道,它运动时看不见它形状,它布施时看不到它的德惠,万物都是因为得到了道才得以生成,然而却没有谁能明白它的究竟,因此说“可以安而不可说”。“真人”,说的是修道境界极高的人。“不义”,是说应物而变。所谓应,即不是由自己主观筹划,所以能做到不固执。“不顾”,说的是因循。所谓因循,是说我们不主动作为,所以能做到无偏颇。“不出于口,不见于色”,是说道无形无象。“四海之人,孰知其则”,是说道深邃而包容。

      天道是虚的,地道是静的。虚就没有曲折,静就没有变动,没有变动就没有过失,所以叫作“不忒”。“洁其宫,阙其门”。宫室,指的是内心。内心是智慧的居处,所以称作“宫”。清扫屋舍,就是要清除内心嗜好的过错。门户,指的是耳目。耳目,是用来视听外部事物的。所谓“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这是说名称不能与事物的实质不符,事物的实质也不得被名称所夸大。从形态的实质估量形态,从形态的实质出发确定名称,以此稽查言论,规正名称,能做到这样才叫作“圣人”。“不言之言”,意思就是“应”。所谓应,是因为它的表现者是别人而非自己。把握事物的名分,努力探究事物的形成,这就是“应”的方法。“无为之道”,意思就是因循。所谓因循,就是不增加也不减少。根据事物本来的形态而命名,这就是因循的方法。名分,是圣人用来指称万物的标记。一般人总是好强求,好显示自己的善,好逞能,好用智巧。圣人则没有这些偏好,没有这些就可以承认万物的不同规律。承认万物的不同就能做到虚,虚是万物的原始状态,所以说“可以为天下始”。

      一般的人往往被厌恶的事物所胁迫,而失掉他应喜好的东西;被喜好的东西所诱惑,因而连可恶的事物都忘记了,这些都不合于道。所以说“不怵乎好,不迫乎恶”。厌恶某个事物但不要丧失常理,喜好某个事物但不要超越常情,能这样做的人才能被称作“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说的是要保持虚空质朴。“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这也是在说因循的道理。所谓因循,就是舍弃自己的主观而以客观事物为依据。感受之后才能反应,并不是事先谋划好了;按照事物的道理来采取行动,并非事前选择好了。“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以为是就不能够做到虚,不能虚,主观认识就会与客观事物相抵触。妄加变化就会产生虚伪,产生虚伪就会导致混乱。所以,道以因循为贵。因循,就是根据事物自身所能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说的是他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虚静境界。“其应物也,若偶之”,这是说他能随时与物适应,如影随形,如响随声。物来则应对,物去则舍弃。所谓舍弃,说的是又回到虚的状态。

核心内容解读

      本篇的后半部分是对前文的解读释义,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思想概念和范畴,特别是黄老哲学思想和道家思想。这里,只选择部分内容略做分析。

      文中用阴阳动静的思想理解君臣关系,说:“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这是把君臣关系比作了阴阳的互动关系,强调有道的君主要处于阴的位置,因为阴代表静,而阳代表动,一动就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从而被属下有机可乘。阐述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君主御臣之术。

    “虚”主要是道家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文中说:“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虚者,万物之始也”;“虚者,无藏也”;  “虚之与人也无间,唯圣人得虚道。”从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道涵盖包容万物,万物离不开道。正因其虚通,故能发挥成就万物的功用。道的这种包罗万物、囊括宇宙的包容性和涵盖性正是由其最根本的特性——“虚通”所决定的。正因为道是无限的虚空,所以能产生、涵盖、包容宇宙万物。

        以虚制实主要是讲虚而无藏,不先抱成见。本文中说:“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知的对象),彼也(本作‘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彼也。’依王念孙校改);其所以知(知的主体),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作‘如’解)虚矣,虚者无藏也。故曰:去知则奚求(本作‘奚率求’,依王念孙校改)矣,无藏则奚设矣。无求无设则无虑,无虑则反复虚矣。”

      用在君臣关系上,“彼”指臣,“此”指君。虚而无藏首先是指君主无欲望。有欲望就会造成“上离其道,下失其事”。如果“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君主不存成见才能客观地考察臣下的行为,才有可能不为臣下所囿。

    “虚”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深藏不露,使臣下不可揣度。“不出于口,不见于色,言无形也。四海之人,孰知其则,言深囿也。”君主装得越神秘,四海之人越恐惧,至少不敢轻易触犯。

      这里讲的是君主无为之术。这种术掌握在君主手中,臣子必须努力从事,所以叫君无为而臣有为,又叫做心制窍之术。“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

        作者强调君主要把顺天因人作为自己政治的起点和行动的依据,这种观点是很可贵的。但是作者又一再教导君主要运用规律或必然性,作为驾驭臣民的手段,从而流为权术。由于作者把君主与“道”“气”“天”等视为同体,君主便又借助理性变成了万民之上的社会主宰,从而论证了君主的绝对性。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老子的美学思想(一)(节选)

        《老子》很少直接谈到美和艺术,谈到的几处表面看是反审美、反艺术的,但《老子》一书蕴藏有丰富的美学智慧。从实质来看,散文诗般的《老子》,既是哲学著作,也是美学著作。《老子》的美学智慧就寄寓在它的哲学之中,只要换一副眼光去看,那“五千精妙”的《老子》俨然就是美学。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从老子的描绘来看,“道”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道”为宇宙本体,它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社会之宗祖。老子说得很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其二,“道”为宇宙规律。这种规律主要为:自然无为,相反相成,返本复初等。“德”是“道”在自然、人生的具体运用及效果,“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老子的“道”当然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实际存在,而是一种概念上的设定。这正如柏拉图、黑格尔设置理念为宇宙本体一样,企图通过这样一个设定作为逻辑起点,论述自然、社会、人生的重大问题。老子的道论本不是讨论美学问题的,但它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一些重要命题都给美学的生长提供了生根点。

      如,“道法自然”,“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事物本真的存在方式,有任其自然的意思。按老子的看法,事物均有自己的本性,均有合乎自己本性的存在方式。鸟按其本性应飞翔在天空,鱼按其本性应遨游于水里。人不应以自己的意志去改变它,因为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这样一种合乎事物本性的存在方式就是“道”所要求的存在方式。从美学角度讲,这种存在方式就是美。老子实际上是在讲美在本真。“道法自然”含有生态的意味,强调“道法自然”,意味着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此基础上,效法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美在真是道家美学一个基本立场,与儒家的美在善是相对立的。不过这种相对立不是敌对,而是各有偏重。在道家,真与善是一致的,善的必定是真的。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天道无为,是真;人道应效法天道,亦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即“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 ,这就叫作善。因此,善是真的产物。儒家不反对真。儒家说的善与真也是统一的,只是儒家说的真常常体现为善,真是崇善的结果。这大概是儒道二家在真善美统一上的差别吧!

      如“无为无不为”。“无为”是老子哲学中仅次于“道”的重要范畴。老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是“无为”。“无为”为什么是“道”的根本特征呢?因为老子说的“道”是“自然”(“道法自然”) ,“自然”是按其本性而存在的。既然事物是按其本性而存在着的,它的运动就是自身的运动。老子将这种事物按自己本性而存在而运动的状态叫作“无为”。

    “无为”是与“有为”相对而言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做”。事实上,在《老子》一书中,许多谈“无为”的地方也都是在谈“为”,只是这“为”均有修饰语或补足语,对“为”进行了限制。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并不是主张什么也不做的,他只是强调要“善为”。“善为”的关键是“自然而然”,即按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去适当地“为”。“大道”是“无为”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道效法天道,亦应无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可见天道虽“无为”却“无不为”。那么,人道呢?同样亦应是“无为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哲学首先是落实到政治上的。他主张无为政治。政治为什么要奉行无为哲学呢?老子的出发点基本上有二:一是基于统治者过于妄为,人民已不堪忍受其压迫。老子痛恨地指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二是从他的“道”哲学出发,认为“无为”是治国的最好办法。老子在说明这个问题时常常搬出古圣人的话来做论据。如五十七章写道:“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上两点,第一点似乎出于消极的防范,第二点则为积极的进取。

        老子的无为哲学其次也落实在修身学上。老子修身的最高原则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就是“无为”。同样,也正是从修身的角度,他主张戒贪,不争,守柔。他著名的非艺术的言论其实不宜看作是对艺术的否定,而应视为戒贪的一个方面。他说得很清楚,过分的声色犬马活动对人是有所伤害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的无为哲学在美学上的意义十分重要。第一,老子讲“无为”,要求人道合乎天道,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视为人生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也就是美的境界。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老子虽然是以天道来规范、指导人道,实际上又是站在人道的立场上以人道的眼光去看天道的。在《老子》一书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觉到老子的那个“道”,不论是“天之道”,还是“人之道”都充满着生命意味,充满着情感色彩。“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何谓“玄牝”?玄牝者,微妙之母性也。这既是说的自然之母性,也是说的人之母性啊!“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这是说,“德”其实质可比于“赤子”,而“赤子”的性质在精血充沛,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在还不知男女交合之事时那小生殖器也会自然地勃起。这是何等充足的精气啊!老子就是这样,将整个宇宙人情化了。他实际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宇宙、诗化了的宇宙、美的宇宙。

      第二,老子讲“无为”。“无为”核心意思是不妄为,依事物的本性而存在而活动,那就是说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老子认为,只要真正做到“无为”,就可“无不为”。这就牵涉到真善的关系问题。客观规律可说是“真”,主观意图可说是“善”。这种善在未经实现之前只是主观性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善。只有当人的主观意图符合“真”,即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时,那种主观的“善”才有可能转化成现实的“善”。这样说来,“善”的实现是“真”的实现的产物。这中间就有两个实现:一是“真”的实现,它需要主观的“善”去认识它、把握它、应用它;二是“善”(现实善)的实现,它需要以“真”的实现为前提。实现了的“善”,日常生活中叫作“好”,这种“好”亦即是美。美即客观的真与主观的善相统一的产物。老子讲的“无为”也具有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的意义。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陈望衡,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

《诸子百家普及丛书》,王志民(总编纂)、杨朝明、曹峰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08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921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63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39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3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33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8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4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9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67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0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9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24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2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8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08评论 2 35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17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