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第一章
阿周那的困境
在主克里希那(krishna)和其他人为避免战争进行的所有调停失败后,摩诃婆罗多大战——俱卢大战——开始了。《摩诃婆罗多》的作者、圣人毗耶娑要要赐给眼盲的国王持国一个恩典——恢复他的视力,以便让它目睹他对之负有责任的这场战争的恐惧。但持国拒绝了他不想目睹这场战争的恐怖,他宁愿让他的车夫全胜向他报告战况。于是,圣人毗耶娑赐给全胜一个神童——天眼,这样,全胜就能看见、听见和记住过去、现在和未的所有事件,就能够向坐在宫中的盲眼持国报告实时战况。
在这场为期18天的战争的第10天,俱卢族军队的最强者和统帅毗湿摩被阿周那射杀在战场上。持国从全胜那里听见了这个坏消息,他对儿子们取得战争的胜利失去了所有的希望。现在,他想知道战争开始以来发生的所有细节,包括其精良军队之统帅、强人毗湿摩——是如何在战场上被打败了。
《薄伽梵歌》的教导,是在全胜讲述了毗湿摩被打败的过程以后,从持国的询问开始的。
这是一段背景介绍。我们有时候会以为,最重要的地方是那些讲述经典道理,或者那些读起来很深奥的字句。但是,最重要的往往隐藏在最平凡中。
任何一本经典的书籍,都不会出现无用的字句。这里为什么要描述背景?背景不仅仅是一段背景,让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些人是谁,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因果、个人种下的业,已经在背景中展现了。
我们说过,《薄伽梵歌》是一本讲业瑜伽的经典,而我们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往往都带着业。在这一段背景里,俱卢族和般度族,国王持国和统帅阿周那,尤其是俱卢族的国王持国的业,已经完全的展现了。
我们先来把人物关系弄清楚:
注意,在我们阅读这样的经典的时候,不要去对一些拗口的人物名字太过纠结,这些人物,包括他们的名字,其实都是一个象征,指代了一种能量、一种意识。
本书从俱卢族的国王持国发动战争,但拒绝观看战争开始讲起。
持国选择发动战争,即对此战争和战争带来的一切后果,负有责任。当我们选择去做一件事时,我们就开始对这件事和从中产生的因果负起了责任。
在这里,持国表面上是拒绝恩典,不观看战争,其实,是拒绝对自己发起的战争负起责任。当持国选择发动战争的时候(经调停失败),这场战争的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为什么?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持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理由是不恰当的。所以,从一开始,这场战争所带来的业、所种下的因,就是一个会带来负面结果的“苦果”。从一切开始的那一个瞬间,从我们起心动念的那一个瞬间,所有的结果就已经在那里了。
圣人毗耶娑要要赐给持国的恩典——恢复视力,其实是一种“对自己所选择进行之事负起责任”的比喻,而持国的拒绝,也代表一种逃避。以及我在这里的另一个疑问,即国王持国,为什么是盲眼的?这里的盲眼是否暗示持国本身的无明?或是我的过度解读?我们暂且留一个疑问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