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主题的推进与开展,孩子们对渔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来到红岛码头观察渔船的样子,来到海军博物馆观察军舰的样子。随之,孩子们对“船”产生各种小问号。
“小渔船小小的可以飘在水上,军舰那么大为什么可以飘在水上?”
“我见过有的东西很重,就会沉到水里。”
“是不是越重的东西越会沉到水里呢?”
……
从孩子们的讨论中,我发现他们对“沉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沉浮”不止与物体的重量有关,还与物体的体积、形状、液体的性质等因素有关。如何帮助孩子们用直观的方式了解“沉浮”的概念,是教师需要思考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学龄前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
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比如,塑料瓶、易拉罐瓶、可塑性材料(橡皮泥)、纸张、自然物(贝壳、木片、玉米棒等)、废旧材料(泡沫纸、纸盒等)。
来到实验区的嘉琦和球球看到这些实验材料后很是兴奋。
“老师,我们要做沉浮实验吗?”
“对呀!”
“那我们先把这些大盒子里装满水吧!”孩子们开始行动了。
一切准备就绪。球球把塑料桶扔到水里,“你看!它浮起来了!”
“为什么会浮起来呢?”我追问到。
“因为这个塑料桶很轻啊。”球球回答道。
“你有什么办法让塑料桶下沉吗?”我继续追问,引导孩子们不断思考、探究。
球球和嘉琦看了看实验区的材料,“这里有很多鹅卵石!我们把鹅卵石刚进去吧!”
嘉琦拿来好多鹅卵石,边往塑料桶里放,边数着:“1、2、3…塑料桶沉下去一点啦!”
“沉下去多少呢?”我引发孩子们思考。试图帮助孩子们学习用直尺测量出塑料桶下沉的高度。
嘉琦用直尺测量以后发现:“塑料桶下沉5厘米!”接着,嘉琦将实验过程与实验发现用符号表证的形式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孩子们在“塑料桶沉浮”的实验中感知到,原来,物体的重量会影响物体沉浮的结果。同时,根据大班幼儿学习特点,我不断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循序渐进中进行深度学习。
除了重量会影响物体的沉浮,还有什么因素呢?我又给实验区的孩子们出了一个难题。
我拿来两块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引导孩子们猜想:“橡皮泥会沉到水下还是会漂浮在水面上呢?”
球球:“会沉下去!”
嘉琦:“我也觉得会沉下去!”
果然,孩子们的猜想是对的,橡皮泥刚放到水里,就沉下去了。
“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呢?”
两个孩子想了很久并不断尝试:
“我把橡皮泥放到这块木板上!”果然,木板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橡皮泥在木板上也能随之漂浮起来。
“放到塑料瓶里也可以啊!”
“如果不借助其他物体,让橡皮泥自己飘在水面上呢?”我不断增加难度。
“要不把橡皮泥压扁!”好像不太行。
“把橡皮泥做成木头一样的形状!”
“做成塑料桶一样的形状!”
……
我发现孩子们开始有了思路,他们开始尝试改变物体的形状来使起飘在水面上。
果然,在不断尝试中,孩子们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让橡皮泥漂浮起来!那就是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或者小碗的形状。
我和孩子们一起分析其原因,原来,漂浮还和物体的体积有关系。当橡皮泥被捏成小船的形状,其接触水面的体积变大,所以更容易浮起来。
当然,孩子们也对海绵、贝壳、玉米棒等多种材料进行了探究,在不断尝试中有着自己的发现。
教师思考:
1.本次活动中,既有孩子们的自由游戏,又有老师的引导性游戏。这一点来自于我阅读的《自由游戏和引导性游戏》一书中的启发。我在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以后,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不断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思考,并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丰富的材料支持是幼儿开展丰富的活动的基础,所以,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游戏材料,包括自然物、废旧材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