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中,寻觅诗意人生

小时候,我时常在山野田地间嬉闹,那时并未觉得眼前的一切有什么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长大,也开始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远大,与自己的渺小。

我不禁思考:

为何我只能在自己所处的偏隅之地游荡,而去不了远方?

眼前的高山啊,当我翻过它时,山的身后又是否依旧是山?

眼前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不知与别人的人生又有何不同?

于是,我在困惑中日日读书,学习。

直到某一天,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平凡的世界》。

在路遥先生的笔下,我见证着孙少安与润叶纯粹,却又凄惨的爱情;仰慕着那个在贫困之中苦苦挣扎,却依旧在寻求着自己理想的孙少平;也为那位勇敢、正直,却被洪水无情地夺走了生命的晓霞而悲泣。

当我在门口的小板凳上,读完整本书的那一刻,一滴眼泪从我的眼角滑落,滴落在门口布满灰尘的泥地上,溅起一缕不会被人察觉的涟漪。

那一刻的我,感觉自己似乎变成了那一夜在草垛上忍着饥饿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孙少平。

我抬头望着与书中同样繁星点点的星空,只觉得身处的世界一瞬间竟由远大变得亲近,仿佛只要我一伸手就能够触碰,一抬头就会与她对视。

从那之后,我便渐渐爱上了读书,爱上了写作,心中也越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身处在两个世界,一个以物质为基础的世界,一个以精神为基础的世界。

我们没办法决定自己的出生,终其一生,也很难突破物质世界给予我们的枷锁。但比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足,是摆脱与生俱来便存在地灵魂上的禁锢,而读书,就是充实自己精神最好的一个方式。

以往闲碎的时间,因为找不到有意义的事情做,往往会在虚度中白白浪费。但现在,我却找到了一个更有意义的途径,来充实自己的精神。

我读懂了才女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凉境遇,也仿佛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绘的那一方荷塘;更读懂了鲁迅先生《药》中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叹。

我也在书中,得见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明了美与爱的真谛。

窗外,已然深秋。

淅淅沥沥的秋雨,带着秋日特有的凉意,从半空里飒飒地落下,落在泛黄凋零的梧桐叶上,落在樱花树光秃秃地枝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

我的手称着下巴,微眯着眼,怔怔望着窗外那从屋檐上落下的雨滴,思绪却早已如同一只自由的白鸽,天地之间翱翔,寻觅。

这样的雨,使我想起彭文斌先生在《风雨瓦屑坝》中所写的:“雨,骑着黑云,就要踏入大地。”

这样的雨,使我想起张爱玲女士在《秋雨》中所写的:“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这样的雨,使我想起陶金鸿先生在《秋天的雨》中所写的:“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当我心中难过时,我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一个人躲在被窝里默默地哭泣。我可以在书页上写尽自己的忧伤,停笔时,便会释然地觉得,眼前的一切其实也并不是那样糟糕。

当我心生欢喜时,也不会想过去那样,找不到方式去表达,而可以用轻快灵动地笔触,写下一个个在书页间跳动的文字。

书中有我们去不了的远方,书中有更加高深、有趣的思想,书中更有来自灵魂深处的喜悦与叹息。

我从书中,找寻未来前行的方向;也在书中,寻觅自己那诗意的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