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学着鲁迅、沈从文、朱自清等文学大家的文章,了解五四运动以及各种学生救国运动,我一直以为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和学生阶层,应该都是忧国忧民,才华横溢。
但没想到,钱中书笔下的方鸿渐、赵辛楣、孙柔嘉、苏文纨等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二三十年代就或是出国留学深造,或是本科学历,但他们追求爱情、交朋友、求职、以及为人处世,同我们也没什么不同。
因此最初读《围城》时,非常不舒服,我们如此相似,但他把这群同龄人描写得太可笑太讽刺了,总感觉隐约是在影射自己。我简直不敢深思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不是也一样可笑。
直到近一年,当我能坦然面对自己内心、更了解自身时,才读出来,这本书把我们写得太真实了。
一、安逸的学生时代
虽然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故事发生在抗战初期,但主角方鸿渐出身乡绅地主家庭,大学后远赴国外念书,生活宽裕,成长环境单纯,轻松自由,所以当时国内大环境对他在27岁以前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他的成长学习经历和状态,与我们当代青年,几乎没有很大的差别。
方鸿渐在上大学期间,从社会学转到哲学,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然后跑去外国学文学,嗯...实在是让人无语。
留学四年期间,方鸿渐平日里学习懒散,辗转了三所学校,兴趣颇广,却全无建树。将近回国,实在无法交代,于是掏钱买了个假的硕士文凭。结果回国后遇到好几次身份危机。
方鸿渐在起跑线就远远地超越了别人,但是他却吃不得苦,努不了力,靠着先天优势惬意地游戏人生,最后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
若他是和平时代的富二代,说不定家庭但是可以托底,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家庭破产也只是在旦夕之间。
后来不出所料,他在工作上处处受挫。
二、工作的受挫
人在社会上有一个稳定的自我认知锚点,对保持自信自尊非常重要。而在这一点上,方鸿渐遭遇了自我认同危机。
第一份工作,接受前未婚妻父亲的资助,在银行混工资,在家里还要遭受小孩子的欺负和捉弄;
第二份工作,是前情敌赵辛楣的资助赴三闾大学应聘政治学教授一职,却被发现没有学历,于是被降为副教授。因为没有真才实学,他的逻辑课被学生用来混学分,英文课被嘲笑文理不通。业务水平这么差,自然是得不到任何尊重的,被嘲笑被讽刺被举报,最后被解聘,也在常理之中;
第三份工作,朋友介绍他在一家报纸做编辑混些工资,不久就因为义气上头,跟风离职,与妻子大吵一架,最后准备去成都找朋友帮忙。
至此,我为他非常担忧。我看过他悠闲度日,看过他意气风发一掷千金,看过他为爱情幸福和痛苦,看过他工作不断被人否定,看过他因自卑逐渐敏感和暴躁,看他一路走来一路下坠,明明已是二十七八岁的年纪,却似乎完全没有办法独立生活。
贪图安逸,随心所欲,自视甚高,但又不断被否定,迷茫,敏感,自卑。我们与他们相隔九十年,但即使时间变换,根植于人性的软弱从来都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