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以观察蜗牛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有序观察动物的方法。因实际条件限制,课堂采用“教师展示+小组轮流观察”的形式,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一、优点
1. 实物观察吸引学生兴趣
用蜗牛实物展示一是满足课本要求,二是能快速吸引学生兴趣。多数学生能描述出蜗牛的外形特征(如壳的螺旋纹、身体的软硬度),部分学生注意到蜗牛爬行后的黏液痕迹,说明直观观察比图片更易引发发现。这个时候再引出壳的作用,黏液的作用等,会比较顺理成章。
2. 养成团队分工规则
对于一年级小朋友,其实很少有分组合作的机会,这次观察蜗牛也是个培养分工合作的好机会。前提是一定要给他们分好顺序,(或分工,观察蜗牛我采取的分好顺序的方法)分组上前观察时,学生基本能做到排队等待、轻声讨论。通过强调“观察时不伤害蜗牛”,学生初步形成保护动物的意识。
3. 简化记录符合学情
我设计了新的记录单,课本上原有的记录单是让学生自主书写蜗牛的特点,对于他们有一定认知负担。于是,针对一年级学生能力,我采用“圈选特征”记录单(提供壳、触角、腹足等选项),减少文字书写压力。
二、不足
1. 观察深度不够
由于每组观察时间较短,部分学生只关注蜗牛是否活动,壳的形态,黏液等,未能细致观察细节(如触角伸缩、呼吸孔位置)。后排等待的学生易分心,出现闲聊情况。
2. 指导不够有效
在讲解观察方法时,采用“教师说、学生听”的方式,效果不太好。个别学生过于兴奋,未听清要求,观察时仅停留于“看”,未运用小棉签触碰,观察蜗牛移动等一些更独特的方法。
三、改进
1. 优化观察流程
(1) 指导:观察前播放蜗牛观察视频,提示关注触角、黏液等细节。
(2) 发放“观察提示卡”:利用提示卡让学生注意多种观察方法和需要观察的点。
(3)加强评价鼓励:利用印章吸引小朋友,比如说出一个特征,就多奖励一个印章。
(4)但这样操作时间上会更不够,因此考虑是否要再给一节课的时间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