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与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会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与认识。
1、什么是知识?
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如果它没有改变你的行为,产生新的结果,那他只是信息。无论它是文字还是文章、视频,你不去看他们的时候,它们就只是一些数据,看完后他们就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衡量你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就是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
什么是临界知识?
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查理芒格称其为“普世智慧”。——这些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
2、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认知深度。美团王兴说过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而愿意做任何事情”。
认知优势的构建经历了三个阶段:信息的数量(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贫乏,知识稀缺,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与商业冲击打开了对知识的需求)、信息的获取速度(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构建了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的新的优势)、信息的认知深度(知识的数量与获取知识的速度导致很多作品与创业方向越来越同质化,并且对热点与风口的追逐越来越密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产品与策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取决于知识的深度。而且这个时代已经来临。)
3、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首先,有认知深度的思考是这样的: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这个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其次,找抽象规律;依托于实验验证与数据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问题。
4、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首先要分清技术效率与认知效率的区别。大多数情况下,之所以我们的学习层次上不去,就是因为我们的学习一直以来都在掌握应对具体的场景与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场景下,我们遇到的每个新问题都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于是,越努力,学的新知识越多,但这些知识都是孤立的点,不能互相联系,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即使有相似的场景问题出现时,也不能匹配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而认知效率就是要找到更普遍、广泛的底层规律来指导我们行动。
5、到底应该学习那些知识?
想一想,在今天这个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的认知足够深刻,才有可萌获得真正的话语权。那么,如何做,才能快速达到这种层次?
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着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沟通谈判。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需要跨学科地思考,调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总结: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能力与结构能力的成长上,尽可能熟练的掌握那些重要而基本的临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