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早上,我把树丽大姐发到英语学习群里崔允漷教授的视频讲座点开。非常感恩大姐分享的学习内容。讲座时间也不长,五十五分钟,很快就能听完。当时就觉得教授的讲座非常通俗易懂。
想写写学习反思,不好好听是没有整体思路无法下笔的,尤其是大咖的讲座。傍晚回家后,我又打开视频边听边做记录,这次听得很认真,也在纸上留下了思考的痕迹。讲座是围绕一本书《新课程关键词》。
首先呈现的是,新课程实施路线图。在路线图中,关键是教师要用新教案,组织新课堂,并进行新的考评。教案不改,课堂不变;课堂未变,课程难新。
课标变了,课程实施的整个路径都要变化。老师如果还拿着旧船票肯定登不上新客船了。一定要变成新的船票,才能登上新客船。
新课标新在哪里,书中介绍了三个层面,二十二个关键词:
1. 新课程标准两大突破: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
2. 新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学习任务、课程内容结构化、综合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情境学习、学科实践、因材施教、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一致性、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3. 新的评价方法和要求: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增值评价、学业述评、协商式评价、表现性评价、新技术支持的评价。
这二十二个关键词不是割裂开的,不是二十二件事情,而是指向育人的一件事,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新课标中最最关键是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
崔教授选取其中的三个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阐释这三个词从哪里来(where),需要理解什么(what),需要怎么做(how)。
一、“教-学-评”一致性
1. 教学评一致性的双重涵义:课程意义上教学评一致性和课堂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课标教材评价需要秉承一致性。
课程是一个大闭环的育人事件,教学必须从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出发,最后通过考试评价又回到课标。
课堂是最小的课程,只有实现一个个课堂小闭环,才能实现课程大闭环,达成最终的育人目标。
2. 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评一致化经典模型
从导入,到目标一教学一评价一,再到目标二教学二评价二,然后是目标三教学三评价三,最后是小结。
这个经典模型可以应用到课堂,需要注意的是在依据目标组织教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达成既定目标时才可以进行下一个目标的教学及评价。要用评价任务引出评价信息,多途径收集评价,多策略处理评价信息,根据评价信息及时作出新的教学决策。
评价,就像GPS驱动课堂上的教与学。评价是教育学的黏合剂既监测目标达成又为教学决策提供证据。
作为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评价能力和及时进行教学决策的能力。缺乏评价能力的老师,是不能把课上好的。
二、学科实践
从双基时代,经历三维目标时代,再到现在的素养时代,是一个必然的迭代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也由反复练习,到自主探究合作活动,再到以学科实践为载体的任务。活动与任务的区别是,完成任务一定是在活动,但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完成任务。
如果写论文,作课题,一定要用学习任务,而不要用活动。
核心素养,是用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来学学科的知识,来见习学科知识。而我们常常的做法是,用不言语的方式学英语,结果导致了哑巴英语。
在真实情境下做事,就是实践。创设情境朗读就是实践。所有的实践一定是活动,但是活动不一定是实践。
学科实践,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在真实情境中落实好实施好。学科教学,要问问育人了没。只要育人了,就是实践。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
收获还是很多的,而最大的收获就是思想层面对新课标的重视。说实话,新课标我是今年秋天才拿到手的。尽管之前听了一些对于新课标的解读,尽管大家都在提新课标,但是我却并没有从内心意识到学习新课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