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前文用较多篇幅陆续介绍了齐、楚、卫、吴等国在齐、晋矛盾公开激化前夕发生的内、外部政局变化。下面起将开始逐年整理“三军制”下鲁国军行和各军轮换动员的规律。
不过在此之前需要先解决一个技术问题,也即始终存在于鲁国六卿之中、对宗法事务有重要影响,却由于缺乏记载而存在感不高的“大宗伯”一职,因鲁国扩充为三军而拥有了军行。所以我们必须考虑一下这个时期内担任宗伯之人最可能的真实身份,以及其在卿序和军行两方面的登升规律。
根据前文所总结过的,鲁国的大宗伯一职由于不明原因位置被调整到“四有司”之后,而在大行人之前:
在春秋前、中期鲁国采用“两军制”的环境下,宗伯排名第五而不拥有军行;但自从襄公十一年(前562)采用“三军制”以来,大宗伯作为右军之佐,辅佐排名第二的大司马指挥右军:
那么搞清楚这个阶段鲁国担任宗伯的家族或者个人到底是谁就非常重要了。
根据笔者在前文中曾经总结过的,春秋时期各个邦国有记载的大宗伯往往由同一家族世袭,也即典型的“世卿世职”,但是不参与其他诸卿的登升。譬如郑国曾经先后由姬姓的原氏、孔氏担任;卫国则由姞姓孔氏世袭;鲁国有记载世袭大宗伯的家族主要就是夏父氏,见诸记载的有庄公时期的夏父展和僖公、文公时期的夏父弗忌。
不过“世卿世职”绝不意味着能够世袭罔替,譬如郑之原氏世代“典司宗祏”达到一百二十余年,但是自庄公时起担任此职的原繁由于与复辟的郑厉公意见相左而自杀后,郑国就改以近支公族孔氏世袭宗伯。到了“穆族”掌控郑国政局之后,大宗伯一职干脆被排挤出六卿。
就鲁国而言,尽管夏父氏在庄、闵、僖、文之世曾经世袭过大宗伯一职,但并不意味着其必然能够坚持到春秋后期。那么在实行了“三军制”的襄、昭之世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出任大宗伯的家族呢?我们来看几条可能的相关记载:
……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宫。叔仲带窃其拱璧,以与御人,纳诸其怀而从取之,由是得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此为鲁襄公去世之后(前542),叔仲带曾经由于某种特殊身份而得以进入内宫而不被众人注意,并利用这个机会偷窃拱璧。那么这个特殊身份一定与丧葬有关,而春秋时期主导葬仪的恰恰就是大宗伯。
再看另一条:
……公使杜洩葬叔孙。竖牛赂叔仲昭子与南遗,使恶杜洩于季孙而去之。杜洩将以路葬,且尽卿礼。南遗谓季孙曰:“叔孙未乘路,葬焉用之?且冢卿无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左传.昭公四年)
注意这里叔孙豹之私生子竖牛企图构陷并驱逐家宰杜洩,于是在叔孙的葬仪上面做文章。贿赂季氏家宰南遗的目的在于通过其向季孙告状,指责杜洩使用连季武子都没得到过的天子所赐“大路”给叔孙陪葬,有僭越之嫌。那么贿赂叔仲带(昭子)的目的则是从叔孙豹的殡葬规格角度入手,同样是指责其使用“大路”陪葬有违礼法,而只有叔仲带担任掌管丧葬事务的大宗伯,这种贿赂才算是“有的放矢”。
果然,当转年春天叔孙豹下葬之时,为了配合季孙贬低叔孙,并且制造杜洩蓄意忤逆季孙的局面,又由叔仲带出面提出不应从都城正门给叔孙送葬,也证明其身份应该对应对对丧仪有发表意见权力的大宗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