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论语/子路片言折狱

论语第十二篇之12

【原文】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

【我的注解】①片言折狱:意谓根据一方的话以判断讼案。片言:偏言,一面之词,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辞,古时也叫“单辞”。折,断的意思。折狱,即断案。②由:指子路。宿诺:朱熹《论语集注》:“宿:留也。急于践言,不留其诺也。”

【试译】孔子说:“依据一方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凡有承诺,从不拖延。

【新论】本章也有注解上的争议:一说子路心高言信,说话决无虚假,讲的话别人没有不信服的,故听讼者单听子路的一面之词即可断案,“得其单辞,即可断狱”,说的是子路有这种品格,不是真的跟人打官司,是赞美子路的诚实不欺;一说从“子路无宿诺”看出,他刚毅果决,一诺千金,一口唾沫一颗钉,因而受人信赖,控辩双方都不忍心说假话,所以是判案效率高,是说他具有这种感召,不是真的判案;三是说子路具有明察善断的能力。译文模糊了这两种差别,没有明确是哪一种。后两说有些牵强,即便再明决,也应当听一听“两造之辞”,凭单辞断狱,恐怕道理上讲不通,并且与下文“无宿诺”没联系。还有一种说法,《四书辨疑》认为,子路言语简洁中理,偏言能使罪人服,能够以简短的一两句话揭露(折犹挫折,如折其锐气、面折其过)罪人虚伪之辞,使之无法逃避。

子路好勇,但是大是大非很清楚,信义是出了名的,还具有“国际影响力”,他的话甚至胜过国家盟约,例如《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

小邾射以句绎来奔,曰:“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使子路,子路辞。季康子使冉有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对曰:“鲁有事于小邾,不敢问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义之也。由弗能。”(小邾国的射献上句绎——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峄山南,逃亡到鲁国来,说:“派季路和我口头约定,可以不用盟誓了。”派子路去,子路推辞。季康子派冉有对子路说:“一千辆战车的国家,不相信国家盟誓,反而相信您的话,您有什么屈辱呢?”子路回答说:“鲁国如果和小邾国发生战事,我不敢询问原因曲直,战死在城下就行了。他不尽臣道,而使他的话得以实现——我若去了,这是把他的不尽臣道当成正义了,我不能那么办。”)

子路确实算个人物,有了得的品德,可参见5.6、9.27以及11.15新论中的概括。晚年治理蒲地,卓有成效,《孔子家语.辨政》记载孔子赞他“恭敬以信”“忠信而宽”“明察以断”: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庭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耕地治理),草莱甚辟(杂草清除),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难道,哪能)尽其美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