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儿歌我们这样学

文/陈小静

上周给二年级上《打花巴掌》,这堂以北京传统拍手游戏为核心的音乐课,打破了以往固定模式,继续克服没有乐器的困难。原本担心低段孩子坐不住,也怕“十六分音符演唱”“边拍边唱”这些难点不好突破,可没想到全程用“拍手游戏串起课堂”后,孩子们不仅学得投入,还主动跟着节奏创编。


上课了,我先让他们复习唱上节课的《拍皮球》,接着再次让他们谈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次他们更是激烈,争抢着和我分享。我笑着说今天咱们来玩个拍手的游戏,请跟着我拍X X | XX X |,和同桌面对面比谁拍得又齐又稳!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此起彼伏的拍手声,有的孩子还特意调整速度,想和同桌拍得更同步。拍了两轮后,我引出课题:“北京的小朋友玩拍手游戏时,还会边拍边唱有趣的歌词,这种游戏叫‘打花巴掌’。”没有多余的铺垫,顺着孩子的兴趣自然过渡,他们对新课的期待感一下就拉满了。


这节课的难点——“十六分音符唱清晰”和“边稳定拍手边唱”。低段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反复机械练习肯定不行,所以我把难点拆成了两个小活动。先处理识谱唱音名,我在黑板上画了简单的音阶图,用不同高度的手势对应“3”“2”“1”,让学生看着手势跟着唱。


等他们熟悉了单个音,再把音组成“3 2〡3 2 1”的短句,让他们用“la”模唱,同时用小手画旋律线——唱“3 2”就向下斜着划短一点,唱到“1”就要更往下斜,通过手势和动作,把抽象的音高变化变直观。


接着玩“旋律回声”游戏,我唱一句“3 2 1”,让学生像回声一样接着唱,并做出相应手势,要是有人唱慢了,我就笑着说“这次的回声有点迟到啦,咱们再快一点试试”,没有批评,只有鼓励,孩子们越玩越认真,几遍下来就把关键音组记牢了。


之后是“聆听反应”环节,我提前告诉他们规则:“等会儿播放歌曲,你们要当‘小侦探’,听到‘1 3 2’就拍一下手,听到‘3 2’就跺一下脚,看谁的耳朵最灵敏!”音频响起时,孩子们都坐得笔直,眼睛紧紧盯着我,生怕错过信号。就这样,在游戏里,孩子们不知不觉就把容易混淆的旋律刻进了脑子里,比单纯让他们“认真听”高效多了。


到了学唱环节,最容易出现“拍手乱了或忘词”的情况。我没让他们直接边拍边唱,而是分了三步慢慢来。第一步先在腿上拍节奏,先把节奏种在腿上,拍X X | XX  X |,先不用急着唱,只随着歌曲音频比谁拍得稳;第二步和同桌面对面拍手,还是不唱,只练动作,等动作熟练了,再加入衬词句“打花巴掌的,一月一”,重点提醒他们“的”字要轻要短,发“daI”就像舌尖轻轻碰一下牙齿那样;第三步才尝试边拍边唱,一开始速度放慢,要是有人手和嘴配合不上,就停下来重新练节奏,再接着唱。低段教学不用赶进度,多给孩子“搭台阶”,他们就能慢慢跟上。


最后是创编环节,我先让他们补教材中方框里面的词,可以借助插图或者生活经验,孩子们很快就说出了很多。只是后面采花部分如能不限定“编花的名字”,引导他们除了歌里的茉莉花、玫瑰花,平时还见过什么植物,院子里的、路边的都可以;还可以一起编一句“打花巴掌的,五月五,我们从小……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会更好!

之后我把学生分成两组做二声部伴奏,A组拍手打恒拍,B组在课桌上拍训练的节奏,再让编创好的同学来唱,一节拍手游戏歌就完成了。现在想想,低段音乐课其实不用追求“环节多精致”,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不能参与进来”。从学生的生活里找素材,把难点拆成小游戏,多给他们一点成功的体验,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自然会在一次次有趣的互动里慢慢扎根。我还会尝试坚持这样“玩着学”,毕竟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快乐里不知不觉掌握新知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