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拗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
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拿着影碟穿外套》
最近桓桓到了执拗的敏感期,听不进任何人劝解。觉得不被人理解时,就痛苦地趴在地上喊叫。
下午阿姨来接桓桓时,他情绪特别兴奋,因为征得了薛老师同意,今天他可以把幼儿园的影碟、自己最喜爱的《狮子王》带回家看了。他爱不释手地拿着影碟,一直不愿放下。
王老师给他穿衣服时,他执意要拿着影碟穿外套。外套袖口窄,影碟穿不过去,王老师说:“桓桓,请你把影碟换到另一只手上。”他执意不肯,并因此拒绝穿外套。家里的阿姨有些生气了:“你又不乖了,外面很冷,快让老师给你穿上。
阿姨的烦躁让桓桓变得更加执拗,他眉头一皱,表情痛苦地趴在地上。旁边的王老师百般劝解,他还是不加理会地喊叫。
我走到他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他对我大叫:“走开!走开!”我轻轻问他:“桓桓,你是不是想拿着影碟穿衣服?”他诧异地看着我:“嗯!”我又说:“老师帮你想个办法,我们把碟放在袖口处,你把胳膊伸进袖口,我保证,当你把手伸出袖口时,肯定会拿到你喜欢的这张影碟。”
他看着我,犹豫着将手臂伸进袖口,伸出袖口时手果真碰到了影碟。这下,他高高兴兴地跟着阿姨回家了。(吕景玲)
孙瑞雪: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觉得,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
比如看光碟不能被打断;大人不能将衣服搭在臂上;上楼梯时大人不能先上,否则必须退回来;有客人来访,听到门铃声必须是孩子来开门,如果大人开了,他会哭着要求客人出去,重新再开一次;剥糖时孩子要自己剥,如果大人把糖纸撕开,孩子会愤怒地扬掉它,要求重拿一颗。
有一个例子:一个妈妈早晨送孩子来幼儿园,刚走到大门ロ,妈妈大声打了一个喷嚏,这举动破坏了孩子愉快进入学校的过程,使得孩子愤怒地大哭,坚决不进学校。我问妈妈时,她无助地说:“我打了下喷嚏,他就哭着不进去了。”
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理解不是特别难,但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得好,才能成功解决题,才有随之而来的快乐。怎样掌握变通的技巧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要注意的是,幼儿对秩序的要求起初并未达到执拗的程度,一开始他会不安、哭闹,随着自我的逐渐形成,他将这一秩序上升到意识层面,才开始变得执拗、不妥协。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端水时洒出滴就很痛苦;吃的苹果看起来不能有斑点;厕所白色的便盆不能有任何黄渍;衣服不能少扣子等。接着又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人人都要遵守;香蕉皮必须扔到垃圾桶里,没有垃圾桶就必须拿着;红灯亮了,即使马路上一辆车、一个人都没有也不能过马路,已经过了必须退回来,退回来也不行,谁叫你这样做了!
对秩序的追求上升到对审美的追求后,儿童就开始能敏锐地感知环境和氛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