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多少次,下班回家的路上我们都感觉到很迷茫。也不知道多少次,我们在上班的过程中感觉得失望和疲惫。
我们想要去旅行,我们想要体验新鲜的事务,我们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我们好像总感觉被什么东西拴在了家和公司之间,忙忙碌碌无法体会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只在重复的生活中感到无尽的消耗和失落。
你好像很难感受到快乐。
这确实令人焦虑,令人感到无助,但请记住,你不是孤独的,这是现代人面临的时代难题,也是大脑奖励回路带来的副作用。
人进化了600万年,奖励回路可谓是居功至伟,它的存在让人类能够去做对个体有益的事情,至少在远古时期是这样。
奖励回路的工作步骤是这样的:
感知:个体通过感官接收外部刺激,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例如,当你看到一块巧克力蛋糕时,你的眼睛感知到了它的存在。
评估:大脑对感知到的刺激进行评估,判断其对个体是否有价值。在奖励回路中,大脑会判断这个刺激是否与个体的需求、欲望或目标相关。对于巧克力蛋糕的例子,你的大脑可能会判断它是一种美味食物,并且与你的口腹之欲相关。
奖励信号:如果刺激被评估为有价值,大脑会产生奖励信号,通常通过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来传递。这个奖励信号是大脑对于感知到的刺激的积极反馈,让个体感到满足和愉悦。在巧克力蛋糕的例子中,你可能会感到一种愉悦和满足感,这是奖励信号的表现。
学习和行为加强:奖励信号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促使个体更倾向于重复触发奖励的行为。当个体获得奖励后,大脑会加强相关的神经连接,形成行为的习惯和记忆。这样,个体会更有动力去寻求和重复获得奖励的行为,以获取更多的满足感。
这看起来很复杂,但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化学反应。
那么既然如此,是否我们就能够通过化学物质让我们持续快乐呢?可以是可以,但生产这些化学品的人基本都被枪毙了,你的想法很危险。
更何况,长久并且持续的快乐刺激会使人逐渐适应这个状态,并且在此之上寻求更大的刺激。这就会导致成瘾性,以及更高的多巴胺需求,从而让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重复获取更多的多巴胺的行为上来。
可能你会问,持续获取多巴胺的人生难道不好吗?1960年代James Olds和Peter Milner的实验中,科学家们通过将电极植入老鼠大脑的特定部位,这些部位被称为奖赏中心或奖赏系统,然后给老鼠提供了一种方式,让它们自己通过电流刺激这些区域。
结果发现,老鼠愿意持续不断地按下杠杆,以获得这种刺激,有时甚至忽视基本的生存需求,如食物和水,只为了获得更多的奖赏刺激。这就是成瘾了。
所以当我们讨论持续获取多巴胺的时候,先不触碰人生意义这样宏大的问题,单是生物学上的适应性以及心理饱和效应就会让你成为实验里不停按动的小老鼠了。
人逐渐适应新鲜的刺激奖励的现象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原因:生物学上的适应性和心理上的饱和效应。
生物学适应性:人类的大脑和生理系统具有适应性,这是为了优化资源利用和维持稳定的生理状态。当我们体验到一种新的刺激奖励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产生愉悦和满足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会逐渐适应这种刺激,即多巴胺的释放减少,导致对这种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这种适应性可以帮助我们将注意力和资源转移到其他可能具有更高价值的刺激上。
心理饱和效应:心理上的饱和效应是指随着刺激的重复呈现,人们对该刺激的感受和价值评估逐渐下降。这种效应与心理学中的“适应水平理论”相关,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特定刺激的感受和满足程度是相对于其初始水平的变化而言的。初始时,新鲜刺激引起的满足感较高,但随着重复暴露和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期望和标准会发生变化,导致对刺激的反应和满足感降低。
这一段说人话其实就是,当一件事频繁出现的时候人会认为这件事是常态,而我们需要关注异常事件来获得收益和规避风险,那么,多巴胺会将频繁出现的事件和普通量的多巴胺联系起来,从而期待更高的刺激出现。就好比你每天都能捡到五块钱的话,你的大脑认为你就是每天会收获五块钱并且逐渐减少多巴胺释放,因为它认为这件事出现的频率导致这件事就是理所应当的,他已经在准备应对五块钱消失或者十块钱出现的情况了。直到你捡到了十块钱以后,你就重新获得了足够的多巴胺,你被大脑安排了。
所以没有人比大脑更懂正态分布,大脑很会区分常态是什么。
可是反馈回路怎么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源泉了呢?请思考,你打游戏的时候快乐吗?什么?你不打游戏?那你打麻将的时候快乐吗?什么?你不打麻将?你看动作片的时候快乐吗?哦,这个你也不看,你只爱工作。那我猜你工作的时候很快乐。
流行的事情不能保证百分百让你获得多巴胺。
上面说的那些都是大家喜欢的娱乐,尤其要知道游戏是成瘾性很大的一种媒体,它是游戏设计师精心根据人类奖励回路设计的一个系统,目的就是通过持续的目标达成来刺激多巴胺分泌,从而将玩家留在屏幕前,最终获得收益。然而,这世界上有不爱打游戏的人存在,不妨看看你身边,你看他肯定在学习,游戏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会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存在。所以,无论打麻将、饮食以及某些其他不好描述的运动多有趣,也只是对感兴趣的人才会起到作用。你喜欢什么很重要。
这就好比我给我上海同学点了一份爆辣的口味牛蛙,他眼神中不会有多巴胺带来的快乐,而是充满了愤恨,并且因为这个喷了我一年。(当然,人类食用辣椒也会分泌多巴胺,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是少数把辣椒辛苦数万年进化出的防御机制当做快乐源泉的动物之一了)
所以既然我们的大脑在预期得到满足的时候会释放多巴胺,那么,允许我再说一次,你的预期很重要。
这时再看你不快乐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的预期和生活严重不符,你可能已经被你本来不喜欢的东西影响了。拿工作来说,为什么明明工作能够每个月给你带来挥霍的金钱,而让你无比痛苦,因为你的预期是钱而不是工作的过程本身,你并不喜欢这个工作,或者是你太集中于收入本身。真正成功的人往往都不是从最终的成功获得的成就感,如果没有过程中提供的多巴胺,他是不会坚持下去的。能够找到自己干着快乐的工作的人往往会很幸福。
你喜欢干什么很重要,不妨花闲暇时间寻找能给自己提供多巴胺的事情并且把它当做工作。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是能够带来收入并且给你提供多巴胺的事情,如果你能够通过打游戏赚到100W,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目标。但是,很多事情(尤其是成本的事情)由于门槛很低,造成的激烈竞争可能让你永远无法进入赚钱的内部圈子。或者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从利基市场(Nitch Market,小众市场)找到自己的出路。这样的情况下,你是可以获得快乐的。所以,请仔细寻找。以上,说的是如何在不改变预期的情况下寻找符合自己的事情。那么,预期是否可以改变呢?不幸的是,你的预期可能已经潜移默化地被改变了。
社交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大幅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它将人类紧紧联系在一起,能够让你看到许久未见的朋友的日常生活,能够让你看到最火爆的电视剧,能参与到最新的烂梗里。与此同时,在提供新鲜感之外,它将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彻底改造了一遍。你在视频上、朋友圈上、电视剧上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成功生活,并且因为出现的频次过高,让你认为这都是别人时时刻刻经历的正常的生活。你不会看见他们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破防,也不会看到他们过得苦不堪言。
网络上的商家也在不断用消费理念告诉你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快乐,什么是你需要的,什么是你要买的,你买了就幸福了。他们催着你去消费,去购买。你的预期已经被改变了。
以旅游举例,人类大部分的历史里,生活空间都小得可怜。环游世界这种念头基本不会出现在他们的脑袋里。而就算是现在,经常旅游也只占很小一部分的比例。那么以前的人是不快乐的吗?是谁定义的人一定要时不时出去旅游呢?
时常旅游固然不错,但是以此为目标带来的缺失感是难以衡量的。你想要变得有钱,可是你是否知道有钱人的比例是如此之小,如果你把它当成目标,你的大脑就会因为你的预期给你巨大的落差。又是谁定义的一定要成为有钱人才能快乐呢?看完这些或许你能发现只要满足了预期大家一样是提供多巴胺,并没有高低贵贱。
这就好像打游戏的时候,当你想赢下这一局,任何不顺利都会挑动你的神经。可是一旦你输麻了打算坑队友,这游戏突然就变得没有那么累人了。
并且你还记得适应性以及心理饱和效应吗?当我们获取多巴胺的难度大幅降低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所适从。以前一年吃一顿的饺子、甜蜜的巧克力、新奇的奶茶、舶来品芝士,随时一个外卖就能送上门,给你提供着极高满足。而这一切都被大脑归为常态,然后大脑用空虚激励你去获得更多的刺激和奖励。
于是视频怎么也刷不完、游戏怎么也停不下来、减少热量摄入很困难。我们常常设定太多的目标,而目标让我们的期望集中在结果上,过程就很难提供快乐了。
我们是否需要寻找能够提供多巴胺的过程并且将这个过程变为收益呢?我们是否需要打破持续损耗的即时满足循环呢?我们是否能够将我们的常态归还到它本来的位置呢?这也就引出了,我们是否能够定义我们自己人生的意义呢?
你内心深处的预期是什么?
你喜欢的是什么?
可以预测的是在你前进的路上,当你最缺乏控制力的时候,你心中的那个即时满足的猴子一定会再次蹦出来,抢走你的自行车,开始摄取多巴胺。然后在你的人生大路上狂奔着。
所以,总结下来很简单。你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你可能并没有找到某件事情能够让你享受过程,你并不知道你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本质上获取多巴胺这个机制是动物性的,是短视的。而人不是动物,人能够屹立于自然界的顶峰是因为人能压抑动物性,选择更好的未来,哪怕现在会降低幸福感。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但是每个人的答案一定能解开自己的方程。
你有你自己的预期以及属于你自己的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