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呈现出快速化、效率化,以致于人们似乎都没有时间静心下来回首走过的路,这样的生活理念同样也影响着学校学生的学习,据调查研究,初中生至少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没有完整的阅读过整本书,特别是经典名著类,囿于各种原因,看书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这种现象引发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思考,如何以一个小的阅读切入点能有效带动学生深入阅读呢?这是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我们知道课题有小课题,以小课题的核心内容展开翔实的研究论述,直接得出研究成果;课堂实录也有微课,就是集中精力重点讲好某一个知识点,让观者弄通吃透;那对于阅读,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是否也可以效仿此做法,由点到面,逐一攻破,以偏概全,直至学生融会贯通之效。
比如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文章,重店的核心词就是“孝”,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母爱子、子敬老。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自读,老师适时从文中提炼出“孝”字为重点展开,不断挖掘文本中的关键内容加以剖析。还比如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全文的核心词就奶奶的爱,也就亲人给予我的亲切关怀让我走向未来,“爱”就是文本不断挖掘的点。还比如庄子《北冥有鱼》,可以重点理解赏析文本的“大鹏”的形象,在此下功夫赏析“鹏”文化,自然就能让学生有所启发,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简而言之,探究性阅读就是快速提炼文本的核心信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及能力方面的提升。
那什么是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1、开放性。探究性阅读的前提是必须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只要集中于相关问题的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地走动,相互参阅资料。
2、能动性。探究性阅读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探究。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吸收发展成为主动探究。
3、整合性。传统语文教学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整篇课文被肢解。而探究性阅读教学是针对某个问题而动,它包括三个环节;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实现了多种语文能力的整合。
4、互动性。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独立探究、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必须会发生思想大碰撞。
5、超前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而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是“边学边教,学在教前”,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相对于老师的教是超前的。这种超前学习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