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阅读理论的研究给予极大关注。他们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各个不同角度,对阅读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一)五、六十年代的阅读教学
在语言教学中,阅读被看成是孤立于其它各种技 能的独立活动,是四项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中最不可教的(least teachable) 。 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识就自然会读。因此无阅读理论研究可言,更无描述阅读过程的阅读模式。
到了60年代,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阅读被看成是被动、精确、“自下而上”的过程。读者对印刷符号的刺激作出反应,由字母、单词辨认直至对更大的语言单位(如短语、句子等)的识别。通过逐词逐句的解码就可获取意义,因为意义附身于文 。Caroll(1964年)对当时的阅读过程作过这样的描述:“阅读沿着‘视觉刺激→口头重 新编码→作出字义反应’这一单向流程进行。”在这一阅读模式中,读者只对语言形式 作出反应,忽视上下文及其它因素的作用,低估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显然,用这种阅读理论指导教学不利于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心理语言学对阅读理论研究的影响
Smith和Goodman率先用心理语言学理论观察分析了第一语言阅读过程。1971年,Smith首次提出“冗余”(redundancy)理论,他认为,阅读时信息来源有四个:“视觉、听觉、句法和语义”,这四个信息来源往往是重复的,如果阅读者能充分利用其它三个信息来源,就可减少对视觉信息的需求,他还进一步指出:语言的各层次都存在冗余现象(字母间,单词间,句子间和语篇间)。因此读者如果能利用其它各方面的信息来源(世界知识等),就可以减少对阅读篇章可见信息的需求。根据这一理论,Goodman(1967年)提出了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认为,阅读过程就是一个预测,选择,检验,证实等一系列认知活动,有效的阅读并不信赖于对所有语言成份的精确辨认, 而在于能否用输入信息中尽可少的线索作出准确判断。
Smith和Goodman的心理语言学理论在研究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引起了众多理论家对这项研究的深厚兴趣,他们用心理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及外语阅读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可看作是心理语言学阅读理论的延伸,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⒈阅读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
⒉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意义,要获取意义并不依赖于某些具体词句,而取决于词句在上下文语篇中的使用意义。
⒊在第二语言及外语阅读理解中,除阅读材料传递信息以外,非可见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式理论的研究促使专家们修正单纯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相互作用阅读模式由 此产生。相互作用阅读模式是近年来理论研究的主旋律,人们普遍认为,自上而下模式过分强调利用背景知识这一理解技巧,忽视了诸如快速辨认词汇,句子结构等低层次技 能。专家们(Clarbe,1979年,Eskey,1989年,Grabe,1991年)指出:“熟练读者读得快,并不是因为他的猜测能力强,而是因为他们能迅速自动地辨别大部分词汇。” 相互作用理论既重视运用图式知识进行预测、推断这些高层次阅读技巧,又强调低 层次的迅速解码能力,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两种能力可以互为补充。如果读者的底层次迅 速解码能力欠缺,高层次的背景知识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反之,如果读者缺乏对阅读内 容,背景知识的了解,就只能依赖对字面的解码来获取意义。因此,在第二语言和外语 阅读过程中,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文化知识及相关内容,将有助于阅读理解。
如今《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关注“课外阅读”版块,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课外探究性阅读等。这表明我们对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有了提高,对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语文能力不强的实际问题有了解决的途径。但是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仅仅提供阅读内容和阅读指导也还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性阅读,努力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学会对大量阅读材料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整合能力,为其终身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尤莉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撰文指出:为了摆脱目前阅读教学高耗低效,令人忧思的困境,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适应新世纪教育要求的阅读新模式。“以还原阅读的本来面目”为指导理念的探究式阅读教学正在成为阅读教学的时代走向。而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了更深的发现和体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们对自我有了更强烈的探究愿望和独立倾向。这一心理特征,正是初中进行探究式阅读训练的有利条件。
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施,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重视个体探究,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探究式阅读运作关键在于探索一套使师生能有的放矢地进入研读境界,便于操作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常中有变”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他们的情思和语言日趋丰盈,并陶冶其审美情趣,拓延精神空间,开掘创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探究性阅读: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建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指读书要深入探讨,细究精研,不仅要理解文章的要旨、作者的用意,而且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探根究底,得其神髓。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引导学生钻进去,获取、领悟智慧和情感的内涵,更要引导学生跳出来,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把文章读透读活,并不断创造、产生新思想。这样,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2021年度语文组的“初中生探究性阅读培养的研究”课题方案实施以来,学生视野不断开阔,知识储备也不断丰富,提高了阅读兴趣。语文课堂更注重人文性,语文味更浓,文化氛围也更浓郁,这就为本课题的实施营造了条件。
2、学校领导对课题实施工作十分关注,能对语文组开展的各项活动予以积极的支持。另外语文组的师资配备很完善,老中青三代携手共进。广大青年教师孜孜力求,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3、学校教学技术设备齐全,各教室多媒体齐备。宽敞美丽的校园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附近的横店影视景区,文化氛围浓郁,这就为学生收集文化信息,感受文化魅力提供了场所。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成为探究型阅读在校园中的一种载体,成为维系学生和阅读之间的纽带。
2、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既感受到探究型阅读的新锐别致,又感受到探究型阅读的趣味。如何将语文课堂各元素巧妙的结合并交相辉映,这是以后要研究的重点。
2、要构建新型的语文课堂,以人文性为语文课堂的生命线,以探究元素为语文课堂最本质的特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引领学生探究性阅读将成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3、设置语文试题,要更偏重于学生对探究型阅读的感知和领悟。
4、在直观生动的教学课件面前,教师不要因注重形象感知而忽视对学生文章内涵和审美的培养。
5、通过此课题的开题活动,使学生更喜欢阅读,能积极自主地去探究文章的内涵,对文章中所表达的底蕴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6、如何做到语文教学和探究型阅读元素的有机契合,并通过探究型阅读促进语文教学,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教学命题,要不断的探讨,不断的演练,不断的总结才能趋向完美。
(二)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活动,学生开始喜欢上了阅读,开始觉得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学会在语文阅读中探究。
2、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形式,如赏析名著、写读后感、文化现象的探究辩论,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视野不断开阔,知识不断积累,学会自己去思考,并能有自己独到的感悟。
3、通过此课题的开展,学生能自觉地去捕捉一些有价值的文化现象,学会古今比较,学会联想和探究,把握时代脉搏。
4、在安静祥和的校园学习环境里再创设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回归本色,让学生学习的心情更趋向平和,宠辱不惊,让心志更趋向平稳和成熟,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格素养。
5、通过此次活动,师生互动,共同进步,教师在教的同时,同样也是一个对传统文化不断感知和理解的过程,所以此课题的实施较好地提高了教师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
五、研究的操作措施和方法
(一)研究的操作措施:
一、 经典与时文并重,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选择书目时 ,既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位,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应做到经典与时尚并重,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今天,电视等“泡沫文化”搅乱了人们宁静的阅读心境,浮躁的社会氛围促使学生的阅读“跟着感觉走”,甚至有人认为经典的名家名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他们难以理解和体验,声称“名著过时了”。为此,教师应力荐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如《论语十则》《出师表》《沁园春 雪》《水调歌头》《荷塘夜色》等(以及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通过介绍梗概,朗读精彩片段,精辟评点,印发赏析材料,播放相关影视片等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探究欲望。
推崇经典,并不意味着排斥时尚。当前处在信息化时代,书籍报刊层出不穷。如美国“911”恐怖事件的系列报道;台海观察“看透台独”……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为学生提供自由驰骋的广阔的语文天地。如《三重门》《尘埃落定》《第一次亲密接触》等作品也不能拒之门外。可让学生选择小而新,贴近生活有实践价值的探究课题,探究讨论,分析优劣,把握作品的阅读价值。
二、定向与自主并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进行探究性课外阅读,确定探究方向是关键。根据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盲目性、随意性大,阅读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可采取教师定题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在初始阶段,由教师定题,并向学生说明产生这一课题的过程,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告诉孩子选择探究课题的基本原则:尽量选择身边急需解决或者感兴趣的问题作课题;课题选择要尽量专一,并力求简单易行;选择课题要小一些,但探究必须有一定深度。下面以学完《济南的冬天》一文为例,说明指导课外探究性阅读的8个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作者老舍先生的图片背景资料介绍;展示学过的《鸟的天堂》《我们家的猫》《养花》《草原》等课文,以及学生课外搜集到的老舍先生的其它散文;
(2)师讲解意图:根据作者,指导读其系列同类作品,探究这位作者作品的写作风格。
(3)学生讨论:
a.交流对作品内容、语言、情感、写作背景的理解等;
b.课题选择原则。
(4)电脑展示:教师设计了一些课题供学生参考“试论老舍散文作品的真善美”“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5)学生质疑:各课题的优越性。
(6)教师点评:老舍先生的作品表意凝练集中,抒情畅达痛快,目视齐整匀称,耳听节奏鲜明,其语言运用之妙,堪与诗歌媲美。如《济南的冬天》中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更加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济南冬天薄雪覆盖下的山。
(7)学生合作:自由组合小组,共同讨论探究过程。
(8)电脑展示:案例(略)。
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当学生适应探究性阅读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让他们自主拟订探究方向。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选题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例如
在探究内容上,有对常识性文章的探究:《太阳》“太阳能的应用”“古代的树木为什么能变成煤”“太阳对人类利大于弊”;有对动物世界的探索与发现:“动物如何自保” “鲸呼吸探因”“动物能为人类提供信息的功能”等。
在探究形式上,有对课文空白的填充:《一夜的工作》“周总理工作时间表调查”;有批判性地解读课文:《挑山工》挑山工登山横挑扁担斜着上,走折尺形路线,可课文插图与原文不符,直挑着扁担直上登攀;“一个劲儿往前走”,可穿红背心的挑山工却在回马岭山道前休息抽烟。——“揭开挑山工登山的真相”;
在探究时间上,有短时探究和长时探究。对某一篇课文或某一句段的探究就是短时探究。长时探究是让学生通过查阅完成一个较复杂的专题任务。如让学生完成“家乡新标志——横店影视城”,学生就要想尽一切办法,从不同角度介绍横店影视城的“前身”、地理位置、开发意图、建设者的故事、景观布局的艺术性,还可以针对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创意等。
对同一文体,同一内容探究:“李白笔下的赠别诗” “唐诗山势的形态美”“表达思念家乡,流露忧愁心境的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异同”等。
对同一课题“古典四大名著人物谈”,学生就产生了许多子课题——论“无法无天的孙行者”,谈“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议“笼络人心的刘备”,说“忠义难全的宋江”,评“狭隘多疑的林妹妹”等。
在选择探究方向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学会不人云亦云,懂得独辟蹊径,求广求深求价值,定下“王唯、李白山水诗赏析图”“强国之弱——冷眼看美国‘911’劫机恐怖事件”“小布什难以理直气壮——评美国攻打阿富汗的理由” “绿博会、果蔬会、广告节远离民众——议展览城之‘展’”这样颇有深度的题目。
三、过程与结果兼顾,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阅读质量,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在课外探究性阅读的汇报会上,教师应以宽容、欣赏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稍嫌稚嫩的探究成果。应侧重评价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价值取向,不宜太过于计较学习结果;应侧重评价学生的态度、方法,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不宜太过于强调探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侧重学生自我、群体、家长的综合评价,不能单以教师的评价为标准。如侧重评价学生探究的方法和能力:感知阅读材料的能力(理解、分析、概括;精读、泛读等);熟练运用传统操作方式的能力(查检辞书、资料,阅读中随机圈、划、点、注、评、摘等);驾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操纵电脑,打开电子书刊,确定关键词,超文本方式翻阅资料,上网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并从网上调阅材料等能力)。侧重评价学生快速搜集所需材料,对材料的筛选、整合、汇编能力。
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性课外阅读活动中获得受益。如善于表演的同学,可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木讷的同学可采用设计方案、研究报告等形式来展示思想……特别是通过校园互联网主页上设定的相关栏目,学生可以方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交流自己的探究所得,而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出于自发的,没有任何的强制色彩和心理顾忌,所以也最能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最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参与。从一个侧面强化了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激励后继学习的动力,而且在活动中更可以培训良好的表达心态和交流习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阅读,有创意阅读。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倡导一种风气,营造一种氛围,特别是一种促使学生课外探究阅读的自主性、全员参与性的人文环境,使探究性阅读(课内,尤其是课外)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探究型读者,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创意。
(二)研究的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资料了解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我校活动开展的形式。
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师生对“阅读之窗”活动开展具体内容和形式是否认可、喜爱,便于及时调整策略以保证学生能愉快的、充满趣味的学习探索。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21年9月)
宣传发动、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在宣传发动阶段,为让语文教师取得共识,由课题组长董曲成老师将《初中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的课题推出,组织研讨,吸引有兴趣的老师加入课题组。
2、语文课堂实施阶段:(2021年10月——2022年4月)
以分年级为实验对象,分别开展实验。以备课组为单位,收集语文课本中涉及传统探究性阅读的各类资料,如上《端午的鸭蛋》,就收集家乡土特产的相关信息;上四大名著的课文时,就要收集四大名著的相关信息,加深学生对课文人物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上古诗赏析时,就要收集作者时代背景,作者的成就介绍等等,以更好丰富语文课堂。另外要将这些资料装订成册,分发给学生,留备后用。
3、课外活动实施阶段。(2022年4月——2022年7月)
学校有序地开展名著知识竞赛、写读后感,背古诗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校刊及时刊登名人事例,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语文组将选出优秀教师上综合性活动的观摩课,通过丰富的文化信息,浓郁的课堂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组织学生通过春游活动,感受家乡美好的风土人情。开设语文学习网站和学生个人博客,利用网络的便捷,及时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4、专题讲座实施阶段(2022年9月——2022年11月)
组织学生收看《百家讲坛》的精彩片段。以学校或年级为单位,开设阅读聊天课和考场美文鉴赏的训练等专题讲座,让学生能从理论的高度对探究型阅读有更深刻的认识。
5对实验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总结。(2022年11月)
比照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实事求是地撰写研究报告,总结实验得失,成果主要以论文、教学观摩课、学生习作的形式展现。聘请专家鉴定,再根据成果情况决定是否推广。
(二)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ZLW担任课题组长,负责前期准备,上示范课。并执笔制定实验方案,主持实验主要工作,写出实验报告。
课题组其他成员:
TAJ: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工作
ZYB::负责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SHY:负责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工作
LYE:负责课题研究实施的协调工作
LYE ZXM:负责课题研究实施的总结工作
参考资料:
董曲成《初中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