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5日,河南省杏坛网研社第五届年会在来我校正式拉开帷幕,年会为期三天,其中16日有中小学语数外“同课异构”这一活动。3日接到焦校通知要参与中学语文同课异构活动起,十多天的时间,都是在煎熬中度过。顶着和河南省名师同台竞技的压力,数十次改动教学设计,两次试课,自己认为找到了最佳的状态。但上课结束,还是感觉到与名师、大家的距离甚远。就《湖心亭看雪》这节课,我反思了以下九点问题:
1.对于教读课和自读课的课型性质,没有注意区分。
名师对于自读课的教学方式,是注重引导学生自学,尤其是注意将一篇课文放到一个单元里去教学。《湖心亭看雪》这课,两位老师都是以读引导,读中知音、知意、知景、知情、知疑、知人,环环相扣,教师引领、学生活动。
2.文道统一的授课形式,或许文言知识处理不够扎实。
我设计的这种形式的课堂,需要让学生做足扎实的课前预习,甚至必要的文言知识测试才好,这点是我需要注意的。
3. 朗读教学运用不到位。
(1)要从语速、语调、语气等各方面指导学生朗读,读中品味意境。
(2)要体现个性化朗读,忌齐读。
(3)名家示范朗读放在何时合适?反思后,我认为该部分应设计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后,放在课堂结束前方能起升华作用。
4. 作者及背景的导入介绍要放在何处合适?
这点其实一直是我在备课时的一个纠结点,原本设计的这一环节是在“我看张岱”这部分才呈现作者及创作背景,后来又觉得前面的“张岱看雪”部分,赏析雪景的时候如作者背景不解,学生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不能更深入理解作者形象,所以最终上课时又调整到了学习目标出示之前。
5. 雪景赏析部分不够深入。
雪景赏析的时候点到了“化大为小”“大景小景相映衬”这一手法,但是没有深究“化大为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人生浩渺之感。这部分处理太过仓促,不深入。
6. “独”字透射出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孤独,这一话题勾连不够广泛。可以多链接,多拓展。
7. “痴”字的讨论。
“痴”是什么意思?结合文章,你能看到张岱痴在什么地方?这个话题的讨论,在课堂上,有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但是学生的思维广度还是没有打开,这个问题是和上述第4点第7点紧密结合的,一点做不到位就会影响这里的思维广度。
8. 课堂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甚至是学习习惯的训练,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语必须为这一目标服务。
(1)课堂学习是逐步深入的过程,课堂引导语就要有层次;
(2)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教师评价语就要以引导、激励为主。
9. 牢记,真正的好课堂不一定是教学过程完整的课堂,但一定是学生创造精彩的课堂!
醉过知酒浓,爱过知情重。经历过同课异构的课堂,才知道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距离名师有多远,所幸相遇不晚,见贤思齐,仍然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