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风向标研讨观摩会,第一位做课的是王崧舟老师。
和孩子们交流杭州西湖,人人心中西湖各不同。留在白居易、杨万里等诗人笔下的西湖。老师说举手可以着急,但读诗不能着急,并带学生读诗。接着读苏轼描写西湖的诗。
今天要学的是张岱心中的西湖。学生自由读,画出文中带“一”的句子。
师说:
画出来的还可以标上序号。
端坐的同学表明他已经画完了。
如果你没有标错的话,文带一的句子一共有四种。
一位学生读得不好,一位同学帮。师说:他是你的一字师。谁又是这两位同学的一字师。进而引出了“挐”,读准并理解意思。
雾凇沆砀一词的理解出示图片,学生齐读。
发现没有,这一句中的量词与我们平时的用法不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并对比赏析。
齐读时注意控制气息,师带读。
出示第四句,一生读掉入“陷阱”。“酒炉”一词的分与连。
上课时能滔滔不绝地说那是能力,但是用心地听是一种修养。只有能力可不行,得有修养。师引导学生反复听同学的读,辨析句子的停顿。烧酒和酒炉因为太熟了,所以容易错。生反复练习。这样处理典型断句甚妙。
指导学生一句一句读,朗读最重要的是气息,不是声音。保持气息。
四句话只有一个“一”表示的不是树木。会读四句了,也都理解了,现在将四句放入文中。现在读文相信和第一遍的感觉不一样。教学层次非常鲜明。
一生朗读,流利洪亮,赢得掌声。师生交流内容,师板书“看雪”。
师生交流看雪地点:孤山、苏堤、断桥,引出张岱的看雪地点——湖心亭。师板书。
出示张岱对湖心亭的描写,引导学生质疑:张岱问什么要选“人希地癖,不可就留”之地看雪。
走进文章,了解缘由。生读师引。不是嗓门越大雪就越大。师范读。指导声音爆发点在“大”上。如果平时去西湖你能听到什么声音:鸟叫声、风声、喧闹生、游客脚步的踏踏声。现在,你还能听到这些声音吗。读。师对比引读两遍。问:那个字告诉你没有这些声音。“绝”。读。
我们一般会跟着谁去。
这个叫张岱的人带朋友、带家人了吗?哪个字告诉我们的。
“独”。画下来。读一遍。你仅仅认为这个“独”字只写他一个人吗?孤独、孤傲。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小船出发了,出现在他眼前是这样的景象。
船不断前行,出现在眼前的还是……
这样连续练三次。
有一个字在这句话中连续出现三次
古文最忌讳的是重复,生读师删减后的句子。同意吗?
不同意而不说原因那是抬杠。
一生说“与”字表示天云水融为一体。师引导学生听同学的理解。
当第一个“与”字出现,天与云融为一体。第二个“与”字出现,云与水融为一体。这样层递体会。诵读。
当这三个与字一起出现,除了天云水、天地,还有谁也融为一体了。张岱。生读。
这样天云水人融为一体就是一个词。
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了真的了不起。一生说“天人合一”。师板书。读。
当天人合一时,张岱眼前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哪里发现,读。
当天人合一后,张岱的心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因为心大了,所以世界变小了。读。
表面是量词的不同,实际是什么的不同。
境界、心胸、角度。
出示划桨声和配乐,散文式引读。
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着古文的意境。
师回忆,小结。这样一个人,如果用文中一个字来形容应是那个字。生:痴。
师板书:都云作者痴。
上了岸,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默读作者简介,感受张岱的“痴”和金陵人的痴有何不同。
生:金陵人是经常来,而张岱不是。从“湖中焉有此人”。
师:金陵人是哪儿人,再看看注释。谁告诉“金陵”是哪儿。他可能经常来吗?张岱是哪儿人。
生:张岱是西湖人,在这里住了28年。
师:现在说说谁更痴。
生:张岱了解西湖,他是“偏向虎山行”。
师:还有什么不同。张岱是几个人,金陵人十是几个人。
生:张岱独自一人,金陵人有人陪伴。张岱更孤独。
师:金陵人带了什么。
生:酒。张岱只想看雪。
师:那个更痴。
生:张岱。
师:张岱听了舟子“还有更痴人”后,会怎样回答,模仿文中张岱的语气回答舟子。
如果平时有仿写古文的习惯,一定能替张岱一表心声。师巡视,口中重复“舟子啊,舟子。”对部分学生片段打上五角星。
师:写完学不完不重要,都把笔放下。重要的是现在大家已不是自己,是(张岱)。
打五角星的同学读文交流。
同学们刚才写的话,张岱会说给舟子吗。
不会,以他的性格。他只想说给这样的境界。
层递引读作者眼前之景。师板书:谁解其中情。最后齐读。师读文题。
板书交流,师生对话。
出示视频字幕,师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