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温柔细腻的共情,也感受了人性最迷人的瞬间
——《八角笼中》的一点点观后感
近期,工作上的一些事情让我心烦意乱,就想着干点什么可以集中注意力的事情。
其实一周多前看了《消失的她》,也不错。虽然看过太多侦探犯罪片、也知晓泰国坠崖案,以致于一早便猜到了大概的结局,但中间的转折还是给了我很多的惊喜,集中注意力观影的2个多小时,还是很值得的。但说这个电影看完给我留下了什么,实话说,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就好像一带而过,过去就是过去了,雁过很美但无痕。
知道《八角笼中》,也是突然在B站上看到很多的评价、讲解等等,也包括凉山州孤儿的一些新闻,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就很想去看看。去看之前,因为实在有点好奇这样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也看了很多的评论。印象最深刻的是两点:一是几个主角的角色铺垫不够,人物不够丰满;二是最后的冠军赛不够真实,实际不可能实现这样一个结局。但我就是想去看看,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我其实隐约感觉到这个故事、或者说事件,我是带入了某些自己的情感。
这是一部很难得的情感处理非常细腻的电影,演员的表演也很真诚细致,剧情不复杂,但是故事节奏处理得很流畅,有笑点、有激昂、也留有时间让观众来共情想要表达的情感,至少我觉得是今年看过最有带入的电影。
今天是看完的第二天,但我内心的起伏尚未平息,我仍有撰写观后感的动力,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我感受最深的是人性的善良与坚韧,我认为每一个角色都在努力地过自己生活,这种顽强就像春天里的野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飞天遁地、碾压一切。
首先是王宝强饰演的向腾辉,这是我最能共情的一个人物,可能也是很多人的人性的缩影吧。生活不容易,本以为把自己磨得已经只剩下世俗;也是呀,当接受了自己就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人,就能接受那个丧失了梦想、浑浑噩噩挣扎得自己了!也就可以理所应当地认为已经武装好了自己,不再半夜无眠时,仍能感觉到破碎了梦想的痛苦!
可是,当看到那一双双纯粹的眼睛、当看到苏木家那贫穷得无法下脚的“家”、当看到那怯懦且义无反顾躺下准备“肉偿”的女子(因为她什么都拿不出来呀),向腾辉犹豫了,更具体来说,他愣住了。这是只有人性中的善良才会产生的呆愣,因为他共情到了这些苦难,这便是他人性的魅力、这是他让我感动的温柔。
因为专业和职业的缘故,我见过太多太多的人性(不管是正常的人,还是异常的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到这种共情能力的难能可贵。当然,又也许向腾辉想到了自己,他的格斗之梦其实并未破裂,这些孩子反倒让他投诸了自己的期望。但我仍相信,这其中大部分是人性之爱。他见不得这些孩子的苦难,他感受到了他们的期望,他甚至瞻望到了他们的沉沦,他舍不得,所以他想试着去搏一把。因此,他又是勇敢的。
我觉察到我之所以如此受触动,可能便是我没有这份勇敢。有一个画面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我的内心,我非常明确这个画面始终在影响着我的人生抉择。已经14年了吧,作为一个学心理学的人第一次走进精神病院,我仍能感受到那种心跳的欢快,我可是为着助人助己的愿望读得这个专业,考得这个大学,甚至在那一天之前,早早地规划好了自己的未来的人生。在此之前,我读了上千本心理学著作、看了无穷多相关的电影电视作品。然而,当那个11岁的精神分裂症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我仿佛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她长得很漂亮,安安静静的,很像我那个早已没有任何记忆的小堂妹,如果她长得大,也许就是这个样子的吧。一个11岁的少女,在所有的文字或影像中,都像花朵一样明丽、像太阳一样充满希望,可是我看到了她的眼睛,她就那么茫然地看着我,木讷而呆滞,我没有感受到丝毫的美好,我的脑海中只浮现了“行尸走肉”这个词。如果我没有看那么多专业的书籍,如果我没有很共情地带入那些美好的描述,原本这也没什么。精神分裂症不是罕见的病例,甚至青少年精神分裂也不少见。可偏偏,我懂,我知道这是个不治之症,现代医疗基本束手无策,这个小女孩她永远永远没有任何希望,甚至她不知道希望是什么。那个20岁读了些书、一知半解的我被吓到了。我仿佛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甚至绝望,对此,我什么都做不了(可能别人能做到,但我清楚我不能)。因此,我逃避了,我放弃了自己临床心理学的理想,甚至远远地躲藏,再不敢接近。因为自己的怯懦,所以才更敬佩那些勇敢者。不过很可笑,我避了很多年,等我真正开始工作时,仍然在这个圈子里转悠,这个心结至今未解,但我似乎看到了那个绳结的松动。
因而,当我看到向腾辉的犹豫、不停地抽着烟、以及那一个个孤零零站在沙石上的镜头时,也许我是能理解他的心路历程的,我知道他会选择行动来帮助这些孩子,但你们可知,我当时内心的急促,恨不得大叫着告诉他,“你快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那就是你想要的,不要犹豫啊”。他去做了,做得很好,做得已经不在意世俗、不在意评价(他甚至宁愿背负虐待儿童的骂名),直直地只冲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这才是人性最温柔的善良、最无畏的勇敢。再叠加上王宝强那张沧桑粗糙的脸庞,甚至更能强化这种细腻的共情。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角色是马虎。可能人如其名,他只能马马虎虎过一辈子吧。很幸运,他遇到了向腾辉。虽然最终仍要服牢狱(似乎这是马虎的归宿),但那十几年辛苦但充满希望的过程,却是这个孩子、这个年轻人最珍贵的梦吧!苏木说向腾辉不方便亲自来揍他的时候,马虎满怀期待地笑了,嘴角是一个可以拿刀捅人的狠角色难得的温柔。他等着出去被揍一顿吧,那就是真实且渴望着的生活,有爱、有希望,感受到活着的幸福了。
我觉得马虎是孩子们中刻画的最好的角色。他凶狠,打架时有少年人无所顾忌的热血;他真实,训练时会偷懒、会迟疑、会耍鬼计;他心软,第一次在笼子里跟苏木假打,凶悍如他,实际上他不是真正动手的那个,我理解这种其实很善良的心软,他其实一点都不凶狠;他重情重义,可以为了朋友去“重操旧业”,抢劫呀,经过11年,他如果不是为了苏木,他可以有其他选择的;他豁得出去,他可以去背那个“忘恩负义”、“白眼狼”的名声,站在镜头前“毁谤”自己这辈子最重要的人,虽然明知目的为何,但内心的煎熬,是确确实实需要他马虎来承受的。他放弃未来、放弃梦想,为所有人解了局,他最后隐在监牢的暗处,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话说,那个给他放了个收音机的狱警,你的行为也让我泪目,那迷死人的人性啊,就藏着这一点一滴之中!
相反,我觉得苏木只是一个大部分电影中少年人的形象,历经磨难、用命拼未来。很多影评人批评最后一场格斗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真正的生活中甚至都不可能存在这一场比赛。而我反倒认为这场戏才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没有这场“以命相搏”,整个电影黯然失色。
格斗是唯一的出路,这是希望呀!他们走过艰辛无比的十几年,他们本该向其他孩子一样,成绩是唯一需要烦恼的事情,可是人生给了他们地狱般开局,甚至没有任何线索告知他们如何走出这炼狱。他们抓住向腾辉,其实就如同从地狱生出的手无意中抓住了攀岩的绳索,没有任何其他的机会了,只有拉住这条绳索,拼命往上爬,也许绳子上满是倒刺,也许绳子的尽头是煮熟的油锅。但这是唯一的希望。
所以,不要小看蝼蚁的力量,不要忽视拼命的勇气。这些贫穷的孩子,需要一次胜利,我们这些带入其中的观众,也需要看到这一次胜利。这是希望啊,总不能付出了一切,然后仍然是一无所得,那便不是希望了,希望就是光明,就是虽然梦幻但仍期望的美好结局。就是因为有这个胜利支撑着,后继者才有胆子去放手一搏,才有信心去追逐出路,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一部电影应该给到的精神导向。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期望,我们也在走着自己的路啊。。。。。。
不得不说,王迅饰演的角色、肖旭饰演的角色等等,都是符合角色逻辑的、是真实的,也是有差异的,有好有坏,有初心者、有世俗者,才更映衬着这部电影在情感上处理得温柔细腻。
值得一看,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