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所之,敢请。”
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於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踰前丧。君无见焉。” 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踰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踰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舆?”
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踰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於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浅释
鲁平公,鲁国的国君,从这个谥号可以看出鲁平公在位时并没做出什么政绩,平公在位时鲁国是弱小的。鲁国处在众大国之间,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好。有一天,鲁平公将要出门,身边宠臣臧仓问了平公一句话:以前您在出门之时一定要有相关人员提前知晓并且准备的。今日您出行的马车已经准备好了,但是相关人员并不知晓,也没有做准备,冒昧的问您,您这是要去哪里呀?
以前君主出行是要提前准备的,通常有俩种情况不会提前告诉他人,第一种情况,不想让他人知道,带着近身之人直接就去了。第二种情况是,没有想好去还是不去,当在犹疑之时,是不会告诉其他人的。
鲁平公说:“我想去见孟子。” 臧仓说:君主您为何看清自己的身份而去见一个普通人呢?难道您以为孟子是一个贤德之人吗?贤者的行为是一定要践行礼义的,孟子现在办理母亲的丧事超过了他的父亲(孟子的父亲先去世),不合乎礼。君主您不要去见孟子了。
平公说:好的。
乐正子问平公您为什么不去见孟轲呢?平公说:有人告诉我说孟子后丧超过了前丧,所以我不想去见孟子了。
乐正子问平公,您指的是哪件事情有所逾越呢?孟子给父亲办理丧事时是士的身份,遵行的是士礼,而孟母去世时孟子是大夫的身份,所以,以大夫之礼为母亲办理丧事。
鲁平公说不是的,说的是棺椁的华丽程度不一样。乐正子说并不是逾越了礼,是孟子前后的贫富不同,母亲过世时孟子更富有一些。
延伸
从上面可以看到鲁平公并没有想去见孟子,所以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点小事的发生就可以阻止他去见孟子。
在生活中我们打算去做一件事情,如果这时有人阻止了,或者说了一句话,或者发生了一点小事,你就没去做,说明你并没有真的想去做这件事情,如果你真想做,是一定能做成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