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道德经》12-13

高圆圆说自己没有社交,拍戏之余只想一个人待着,90%的社交对她来说都是消耗。

以前我或许会觉得矫情,现在我只有羡慕,我也想啊,如果可以,我可以完全没有社交。

如果可以安安静静的没人打扰,是多么幸福的事。

几年前看《瓦尔登湖》完全看不下去,现在我肯定可以,心境的变化快到我都没意识到,就已经过去,再也回不来。

我可以没有社交,也完全不存在宠辱,都是打扰。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注解】
获得宠爱或者被羞辱时都如同受到惊吓一般,就像有很大的祸患加身一样。

什么才是得宠或者被羞辱就如同受到惊吓?获得宠爱并不一定是值得开心的,并不意味着是好事发生,得宠让人战战兢兢,失宠也噤若寒蝉,得到或失去一样,都让人如履薄冰。得到与失去都是“被”,因为自己身份卑微、居于人之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何得宠或者被侮辱都是卑下的事,同时又如同受到惊吓,所谓“受之”有愧。

什么又叫作将大患看得像自己的身体一样重要?我们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拥有身体,害怕身体受到伤害,担心身体会陨灭;如果自己没有了身体,那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因此,如果一个人把天下和自己的身体看得同等重要,也许就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了;如果他忘掉了自己,心里只有天下,就可以把整个天下完全托付给他了。

通俗来讲,一个人过于看重尊严、荣辱同样对自身有害,很多人以为受辱伤害了自尊,其实受宠同样如此,因为被宠的前提就是默认自己的尊严比对方低下,而且宠辱之间还有患得患失的情绪,对自己的心灵与精神更是不小的损害。

重视自己的身体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人们在很多时候都会更多地为自己着想。如果一个人对待天下的得失、荣辱、喜乐、伤痛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这个人治理天下是合格的;如果这个人对天下的关心能够超过对自己身体的关心甚至忘掉自己的身体,那么选择这个人治理天下是明智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