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新厌旧好像是一个贬义词,它往往给人一种不专一、轻薄的感觉。而喜旧厌新的怀旧却给人一种靠谱的感觉。具体的还得看当事人的个人感受。
其实人们一般只会喜“新”,很少厌“旧”。这是人们在接受新鲜事物迭代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就像我要向前走,不是我遗忘了后面的路,而是我往前走,后面的路必然会越来越长。大多数人只是单方面的接受了“新”,而并不厌“旧”,除非他喜欢“新”是因为“旧”对他造成了伤害,他想通过“新”来让自己好受一点,这时候他可能真的会厌“旧”。“旧”对他造成的伤害是因,找“新”是他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空缺而导致的果。
更多的时候没有绝对的新,也没有绝对的旧,新旧之间会有一个循环。比如追求“新”到了一定的程度,会慢慢回落,反而这时候的“新”就是“旧”,“旧”就是“新”,从而有可能会反过来去追求旧,这就是怀旧,因此怀旧是新鲜事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新”的另外一面。这个可以通过谈恋爱看出来,一个小伙和一个女孩谈恋爱,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分手了,小伙迅速找到了新欢,但是久而久之,他却越发的思念旧爱,这时候对他来说逝去的“旧”是他怀念且想要代替当下的“新”的。因此,没有绝对的新和绝对的旧,我们都在一个循环里。
你买一部新手机、穿上一双新鞋子,甚至吃饭的时候用一双新筷子,在使用的那一刻你都很开心,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次数的增加,这种开心喜悦会逐渐降低。我们发现,当一件事物本身周期比较短的时候(尤其是使用物类),可替代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人们从追求新鲜到怀旧就越不容易,并且事物也要根据属性的不同区别看待,比如有生命有情感的、有生命无情感的、无生命无情感的或者当事人本身是否赋予情感的等。当一个人为某件事付出的越多,尤其是精神情感上的,就越不容易接受同样属性的新鲜事物,因为本身从心理、情感上就高度认可当下的,或者说当下拥有的就是新鲜感十足、保质期很长的事物。但是如果因为意外而接受了新鲜事物,可能要不了多久就会返回去怀旧,甚至对之前旧的事物的渴望程度超越了目前新的事物,当然前提是在这件事上当事人有一定的付出,且他本人是高度认可的(并非朝三暮四)。
上面所说的我举个例子。比如你买的一部新手机,等到它慢慢的没有新鲜感,手机厂商又出了新款,这个时候你对旧手机的怀旧是很少的;再比如,你创业的时候租房子住,那个房子见证了你创业的艰辛,后面你事业有成了,拥有了自己的一套房子,但是你偶尔路过以前租房子的地方,你还是非常怀念那个哪怕很破的房子,甚至还想住进去……
喜新厌旧不是每一个人的本能,但喜新厌旧和喜旧厌新却是所有人的本能,新旧都有保质期,有时候旧的反而跟美酒一样,通过时间的检验更有价值。有时候新的保质期很短不说,价值还不能保证。其实不管新旧,都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和“存放”,没有对错,不要有包袱,选择转身那就不要回头,要回头那就不要再放手……
你可以选择一直寻找新,你也可以选择一直让“旧”保持新鲜,事物的属性不同,看待的角度不同,做法不同……
纵然没有对错,但人生光景却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