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应邀参加2025世界中文大会的61名青年汉学家,对其在促进汉学研究和文明互鉴中的积极作用表示赞赏,并殷切期望他们继续“和中国同行”,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这一亲切互动,不仅体现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对中外人文交流、特别是青年学者成长的高度重视与关怀,更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国际形势复杂演变的当下,发出了加强文明对话、增进相互理解的清晰而坚定的信号。青年汉学家们研习中文、深耕中国文化,并立志发挥桥梁作用,这正是文明交流互鉴生命力日益旺盛的生动体现。
构建“精准化”文化资源转化机制。汉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基层正是实际的“富集地”。干部应牵头建立本土文化资源梳理体系,系统挖掘地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从乡村治理的创新经验到非遗传承的活态实践,从民生改善的具体举措到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将这些具象化的发展成果转化为可解读、可传播的文化素材。同时建立与汉学研究者的常态化对接机制,通过需求调研精准供给研究素材,让汉学研究有“料”可依,让中国故事有“根”可寻。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对基层实践的理论提炼,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发展逻辑提供鲜活注脚。
搭建“数字化”文化传播平台。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今天,基层文明交流需要突破时空限制。基层政府应主动拥抱数字技术,构建“线上 + 线下”融合的传播矩阵。线上依托政务新媒体开设“基层中国”专栏,用多语言解读政策实践、记录民生变化;线下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嵌入多语言交互设备,打造集文化展示、体验交流于一体的新型公共空间。
健全“常态化”文明对话机制。文明互鉴的核心在于平等对话。基层干部应主动打破“自我表达”的单一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对话平台。一方面,借助世界中文大会等国际活动契机,组织基层工作者与青年汉学家开展线上座谈,围绕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共同关注的话题深度交流;另一方面,建立“汉学研究基层观测点”,邀请研究者沉浸式体验基层工作,通过政策解读、现场调研等形式,消除认知偏差、凝聚价值共识。这种对话不是被动回应质疑,而是主动开放交流,以真诚沟通搭建理解桥梁。
广大干部推动文明互鉴的每一项举措,本质上都是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当基层的治理经验通过汉学研究转化为可借鉴的国际智慧,当乡土的文化魅力通过交流成为跨越国界的精神共鸣,文明互鉴便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从文化层面延伸到发展层面。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期望的,这种扎根基层的交流互鉴,终将汇聚成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