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放弃一个人的最拿的出手的理由就是“我们频道不同”,其实就是嫌弃对方认知太低,要求对方认知升级,有时候真的要对自己的认知升级升级,如果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倒也不影响活着,但是知道会让你心安。
我们能不能想想,有没有什么东西,是必须存在、凭空就存在、而且一直都是不可约化的复杂的呢?
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最有效的方式是庖丁解牛,叫解构。
比如一棵树,它由叶子,枝条,树干,树根组成,可它明明是一堆原子,但我们为了方便起见,把这堆原子当成同一个东西,叫“树” —— 这些叶子,枝条等科学家叫它“包袱”。
依次类推任何事物都可以分解,你会发现:
经济学的的低层逻辑是生物学,心理学的低层逻辑是生物学,生物体的底层逻辑就是化学,化学是更基本的结构,而生物体各个器官的名称,就是包袱。同样道理,化学的底层是物理,所以化学概念也是包袱。
那如果把所谓的包袱都剥离掉,剩下来的是什么?
哲学上一直有个悖论,叫“无穷后退问题”。我们说这个物质是分子组成的,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这些又是由夸克组成的……那以此类推,推到哪里才算到头呢?其实推到基本粒子那里,就已经到头了!
最后不带包袱的这个东西,就是数学结构。
从爱因斯坦开始的物理学家,一直在找一个最终极理论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微观粒子的标准模型统一起来。
所有伟大的物理学家都会预言这个终极理论一定是个数学结构。
凡是有包袱的东西,都有一些“內禀”的性质。比如说一把椅子,它的内禀的性质就包括它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材质、它有什么历史等等。但是像“上夸克”这样的基本粒子是没有“內禀”性质的!
上夸克没有历史,世界上所有上夸克都是一模一样不可区分的。什么是上夸克呢?只要带2/3个电荷、1/3个单位的重子数、1/2个自旋和1/2个同位旋,再有一些质量,那就是上夸克。上夸克的所有性质都只是数学性质,是纯数学的产物。再问“上夸克是什么组成的”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正如你不能问“立方体是什么组成的”
就像你问一片文章由什么组成,有段落,有句子,又单词,再到字母,问字母由啥组成的就没啥意义了。
所以无穷追问一样东西是什么,最后只有数学结构。
有了这个思路,我们试着解释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天天抱着的计算机。计算机技术至少可以分成下面这十层 ——
1,数学结构布尔代数
2,半导体物理学
3,晶体管数字开关
4,逻辑门
5运算器代表的逻辑图
6,CPU代表的数字机
7,汇编语言、指令集
8,编程语言
9,各种可供调用的公共库函
10,云计算
再比如拿管理学分层,只有人的层面研究管理,它的上一层是生物学,必须考虑作为一个生物的共性与个性,比如自私,生存,傲慢,需求的等属性,生物的上一层是化学,化学的上一层是物理学,物理学的上一层是数学结构。
从分层结构来说,“人”这个概念,只是描写一堆原子的一个“包袱”。一个人喝点水,这堆原子就多了一些,他出点汗,这堆原子就少了一些 —— 如果一个人死了,这些原子会分散开来。一个人一生的历史,其实就是一堆原子在一起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分开了。
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东西真正消失过,世界是数学结构的产物,还有底层世界的粒子从出生开始不生不灭,比如照在你脸上的光,光子就是一个速度,没有质量,永远在路上。
还另一个证据,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会有各种守恒定律。
你往天上扔一个球,球飞到一定高度就会落下来,这是因为能量守恒:动能和势能加起来总和不变。那为什么非得有能量守恒,为什么球不是越飞越高越飞越快呢?如果这里多了一个东西,我们总觉得必然有个地方少了一个东西,我们默认能量就应该是守恒的。
在物理学家看来,之所以会有能量守恒,是因为物理定律的方程具有“时间平移不变性” —— 说白了,就是物理定律不随时间发生改变。数学家管不变性叫“对称性”,我们也可以说,是数学方程的时间对称性,决定了能量守恒。
早在1922年,德国女数学家埃米·诺特就证明了,每一个连续的对称性,都通往一个守恒定律。为什么能量守恒?因为物理定律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动量守恒?因为物理定律在这里和那里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角动量守恒?因为物理定律在这个方向和那个方向是一样的。
一切的底层都是数学结构的性质。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有这些守恒定律?因为决定我们这个世界的数学结构,具有这些对称性。你发现一个对称性,就找到一个守恒的“量” —— 然后你赋予这个守恒量一个“包袱”,比如你管它叫“能量”,你就得到了一个物理守恒定律,包括人也一样,不会无缘无故多一些东西,也不无缘无故少些东西,你赋予这个守恒的量一个“包袱”,比如你管它叫“运气”。
底层的逻辑决定上层的逻辑,那有什么岁月静好,是底层逻辑在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