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让小车运动起来》内容较多,所以本周依旧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在小组汇报环节中,学生的数据处理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
1.不能进行平均时间的计算,公式清楚,但不能算出准确答案。例如:5除以3,7除以3。
2.部分班级有能算的,但遇到循环小数,不会四舍五入。
3.还有部分学生主观认为1.2秒和1.6秒相差不大,归为同一种慢速/中速/快速。
4.孩子们还是习惯于用主观感受而非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测评当中也能发现对这类实验探究,数据处理类的问题,孩子读不懂题,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
对于计算处理,我下来和同年级的数学老师交流,得到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校本届四年级学生目前对于除法运算还在初步的学习阶段,还未遇到商为小数的情况,大部分孩子没有这个能力解决;四舍五入也是后几日的教学内容。他们也没遇到过这么扎实直接的实验探究、数据处理的科学问题。
那么,针对这节课具体的计算问题,我想出了一些办法:像7除以3这样的情况,教孩子用假分数来表示,但又遇到问题——有的班级能够心领神会,有的反而分子分母写反,反带来了困难。因此我考虑之后,决定借用数学老师们的学生用小计算器,确保每组一个,让孩子去按计算器计算。孩子们也学过计算器的用法,不会造成过多的障碍。四舍五入可以简单教,孩子们完全听得懂。
而第3个问题,我暂时想到的办法是生生交流,让学生去说明为啥一定要把1.2秒和1.6秒区分开来,并且举了三年级下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课中的赛跑实例。但是自我感觉这个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还没想到非常有效的办法,希望组内小伙伴们能给我一些启发,我下来试试看。
对于第4个问题,我始终觉得是要形成一套科学课数据处理分析的范本,对于慢一点的班,教师来做范本,带着孩子来经历过程,在后面的实验当中逐渐由扶到放,尤其要从孩子熟悉的语言去转化成科学的标准用语。而快一点的班,可以取优秀的小组来做范本,孩子有样学样的速度很快。
后附与数学老师交流的一些看法。有些问题,还真得开放心态,学科融合,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