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的班级管理理念
作者:邸现杰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第31期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单纯从技术层面来看无为而治,那么可以想象,任何一个班级管理,不可能全面无为。老子主张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在无为的姿态下有为。对于班级来说,哪怕是倡导无为而治的班主任,心里也会十分清楚,要发展就不能根本无为,更不能完全无为,总要在有些地方“有为”。
1 顺势而为
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并运用班级管理规律,在班级管理上就是“顺”。“顺”就是顺应规律,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中国古代有许多无为而治的例子,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就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便能掌握规律顺势而为,事情就会做得游刃有余。
2 “小事”无为,“大事”有为
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然后才能集中精力在“大事”上有所作为。在当前的班级中,班主任随时都会碰到两类事情:一类是事关全局的,如班风、学风等大事;另一类是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一个班级50多个人,即使是精明能干、智慧超群的班主任,也无法事事躬亲。所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不拘泥于小事,要善于在小事上“无为”,而在大事上“有为”。不重要、不紧急的事要授权班干部去做,要不为;紧急但不重要的事,要培养班干部去做,要尽量少为,争取不为;又重要又紧急的事要有所为;不紧急但重要的事,往往会被忽略,要有计划地做,也要有所为。
3 选拔班干部要有所为,班干部执行具体工作时
则无所为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在小事上有所不为”,就必须在使用班干部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在中国古代,人们从历代治国成效经验中早已认识到“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的道理。所以,对于班干部必须高度信任,充分放权,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调动、发挥班干部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而不是越俎代庖。
4 有为于前,无为于后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很多班主任未能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出现时,才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矣。古代名医扁鹊就曾经向魏文王讲过这个道理。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也因此响遍全国。”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扁鹊长兄有为于病前,看似无为,实际上有为;扁鹊有为于病情严重之时,无为于病前防治,看似有为,实际上无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何尝不该如此呢?
从“有所为”到“有所不为”,这是一种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具备深刻的管理功底和领导魅力,它必须具备完善的管理基础,班主任必须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否则很难成功。 这样,所谓无为而治,实际上是决策层要有意弛缓组织行为的张力。
其实,这种无为而治是班主任无为而让学生有为。这一关系是不可颠倒的。一旦学生无为而班主任有为,班级就进入了某种病态。对于班级管理,无为而治的含义具有现实意义。首先,积极性必须来自于学生。如果学生没有积极性,处于无为状态,而班主任火急火燎要干出成绩,那么班主任的有为多半要撞南墙了。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资源总是有限的,有为就要占用资源。所以,一旦一个班级全面有为,就意味着这个班级的资源利用会进入高度紧张状态,弦绷得太紧,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一旦上下都有为,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业,那么,有可能短期内成效显著,但长久了学生可能就受不了。商鞅变法的成功,就是上下的有为凝结成巨大的力量。而秦王朝的快速覆灭,恰恰是这种全面有为而耗尽了民力。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正是接受了秦朝的教训而出现的。
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要时刻做到有为有不为,什么时候有为,什么时候不为,要做到头脑清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去为,这样班级管理将会无为而治。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