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伙伴共读第61天】
今天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第五章《文章教学内容探讨》第1节。
阅读能力可以描述为掌握阅读方法,叶圣陶先生对此曾多次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所谓训练,“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不在读法方面多注点儿意,阅读十个选本也是徒然,不用说一个。”那阅读方法是什么呢?阅读方法,也就是怎么读,实际上可以分两个层面,战略的――阅读取向:阅读姿态、阅读样式;战术的――阅读方法:在哪里、读什么
关于阅读方法,作者引用了选用古今中外四则阅读材料《英语阅读技巧》、《古文关键》 、《高效阅读法》 、批判性阅读。这四则材料无一不显示,“怎么读”,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或处理为一种特定的取向(阅读样式、文本等)下“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就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去读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读出什么的问题。
而我们过去研究中,可能存在四方面的问题
(一)抽象能力观
(二)未经过反思的预设 钱里群先生说,捧起一篇小说,不是用自己的心去触摸它,感受它,而是习惯性地执意去“概括”,往往还是套用某种现成的公式去“概括”所谓的“主题”,那么这种人已经与文学无缘了”。可是这种与文学无缘的阅读能力,是我们中小学阅读教学一直在培养的。
(三)未注意心理学的旨趣与教育的旨趣有所不同
(四)抽象技法观 从真实的阅读状态中抽掉具体的阅读对象(读什么),而光关注怎么读,很容易导致阅读方法、阅读技法的抽象化,导致读什么和怎么读两者割裂。
因此,研究阅读方法,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对特定阅读取向下“读什么”进行具体化的研究。
总之,讨论阅读能力要注意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阅读是特定取向的阅读;
第二怎么读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纳为读什么。
本书引用了董承理老师执教《读<伊索寓言>的教学实录。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大家讨论预习中思考的问题:这篇文章是讲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讨论中,不断地鼓励、肯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出了不同的观点。接着引导学生自己去检测――为自己的理解寻找根据,检测自己的阅读理解是否正确。第一步,看文章的思路,怎么看呢?老师教学生学会竖着看,其实就是按照前后顺序,把文章的话题一个一个串起来,连成有机的整体,理清作者全文的思路。第二步,深入原文中,深入的中心内容中去,品味原文语言,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第三步,看作者的写作背景,看与文章相关的其它内容,看文章的环境。教师在这堂课上并没有把这篇文章的主题写在黑板上,没有明确告诉大家这篇文章应该怎么理解。但是老师让同学们明白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够检测和修正自己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堂课,教师就是在具体的阅读内容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学会检测方法,检测自己的理解,在今后的阅读中学会运用,逐渐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
【阅读记录第291天】
201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