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者简介
王艳芬,生于1980年,当过高中语文教师,做过教育杂志编辑、教师培训策划、学校文化理念及景观设计创意与文案呈现、课程研发等工作。县委自由职业者。
感悟:虽然作者不是一名教师,但是她写的这篇文章却是从教育的角度来回顾自己的成长岁月。
走进生命花园,出生入死
爱与死
高中阶段她读的是《王朔作品集》,作者这样评价这本书对她的影响:王朔小说的那种不死无爱、极致到伤人的纯粹,倘若没有来自美利坚的史诗魂魄打底,我不知自己的人生走向会是什么。
高二的时候她读了《乱世佳人》,从那以后她就喜欢上了外国小说。
高三毕业的时候,他读了古龙的《绝代双骄》,她说:记下这本书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桎梏以及如今并未完全消失的缧绁。
这两本书,一东一西两本通俗小说,给作者的青春期埋下了两颗思想生命的种子:当我们执着的,在有限的人性中寻找无条件的爱,是一定会失望的;而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的时候,才可能真正生出向死而生的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罪与怕
25岁时读《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寻找家园》的经历,让读者感到特别。这两本书给作者的影响是:让她心存敬畏,真诚地思想。前提是:生活在真实中。
信仰与救赎。
上大学时手抄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大学期间从不把自己的被窝弄得足够舒适,效仿《怎么办?》里的拉赫美托夫。作者说或者这个题目过目不忘打下的烙印,让他明白“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这句话是鲁迅说的,扎扎实实刻在她30岁以前的生活中。
这一时期,她还读了《悲惨世界》,让她明白:没有救赎,人生就是苦路。《你往何处去》和《凯旋门》让她的生命沉淀下来。特别是《凯旋门》里的一句话,让他明白,从那时起,开始建立生活中人与人的边界意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你不再有神圣感的时候,一切都变得神圣起来。《你往何处去》是每个人都要在内心向自己发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生命,生命
作者特别认同台湾教育学者李雅卿的一句话:一个人面对教育的态度,其实就是他面对生命的态度。《解放孩子的潜能》是对她启发最大的一本书,帮助她打开了一扇通往儿童世界的门。
不是终章
作者曾经做过一段高中教师,所以在她的眼里,如何看待教育?我认真读了这一部分。
高中以前,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教师的作用更大,教师不但要有清晰的思想,更要有对生命的普遍觉察和认知,有按有按照自己价值观生活的勇气。
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教师无需读太多教育理论,而需花更多心思在师生生命的共振与共同生长,而且教师要了解0——18岁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质,不能只看眼前这个人,被自己有限的认知捆绑。
她的教育观是:把自己当人看,也把别人当人看,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自我教育,不要轻易给任何人下结论。
她心中的教师的功能首先是陪伴者,然后可以是发现者、帮助者,最优秀的教师是燃烧自己,鼓舞他人真实生活,勇敢去爱的人,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走进生命花园,出生入死,努力去做一个合格的“第三者”,让自己成为连接儿童和伟大事物的一座桥梁。
感悟:每一阶段读的书是和读者当下的生活状态相联系的,就像一个人走路,每一步都作数。小学阶段教师的责任重大,要为学生的一生奠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家长,也是对老师说的。特别赞同作者说的教师是陪伴者,发现者、帮助者,这“三者”做好了,也就做好教师了。每个生命都有他的价值和意义,尊重生命,也是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