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者简介
梁卫星,20世纪70年代出生,现任教于湖北省仙桃中学。著有长篇小说《成人之美兮》,人物传记《改造中国的实践:梁漱溟传》,文学评论集《读书似海深》。
我们全部的人生问题其实就是阅读问题
一本书与一个人的相遇
梁老师的读书的阅读经验开始是在15岁,那一年他应该是初三,他读的书的名字是《萍踪侠影录》。
这本书的作者梁羽生和梁老师是本家,所以在15岁那一年,他搜罗到了梁羽生所有的书。他认为这是他看过的最好的武侠小说。对于梁卫星老师来说《萍踪侠影录》不是一本普通的武侠小说,而是一本关于人生与人性的书,它引发了作者内心深处本能的对自由的向往,对某种超俗人格的仰慕,也激活了建基于童年经历至上的,模糊不清的对丑恶与不公的认识,廓清了他15岁之前对自身与世界的暧昧不明的阅读,是他最初的启蒙。虽然有人认为梁老师的这些话有一些言过其实,可是他认为,影响人生的并不一定是伟大的经典著作,而往往是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在你事业中的合适的书。
感悟:合适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书,这需要一种缘分。
从一条小溪到大江大河
梁老师在读大学的时候,对“启示录”或者是“沉思录”比较感兴趣。后来对那种并列词语组合成的书名,情有独钟。多年以后他回忆这样说:“我是如此幸运,我撞大运的阅读,接触到的是当时最前沿的著作,我也常常想,我为什么喜欢这样的书名呢?难道其时的我正处在人生的困惑之中,本能的渴望弄清生命的本质吗?”
后来他开始有自觉意识的阅读,疯狂的借阅文学评论著作。这时期,梁老师就意识到,一本书或者一类书总是一部隐秘的书单会导向其他的书。文学批评如一条小溪,带着他进入了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文化比较学、人类学的大江大河,最后进入到总名为“知识”的汪洋。
再后来他又疯狂的爱上了两类外国文学作品,俄罗斯文学和西方现代派文学。这一时期能引起他共鸣的书,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贝娄和赫尔曼.黑塞等的小说,有易卜生、尤金.奥尼尔、斯特林堡、皮兰德娄,田纳西.威廉斯、萨特、贝克特和尤奈斯库等的剧本。
梁老师后来爱上西方哲学:叔本华、尼采、齐克果……虽然这些作者作品让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阅读挑战,但他并不气馁,他说“我并不为掌握知识而读。我是为求证我的人生而读,虽然难懂却也无所谓,只是执着的读着,没有系统,无需规划,不论流派,从一个跳到另一个往往只是因为借阅条件或者瞬间的心血来潮”。
感悟:当阅读遇到瓶颈时,放过自己,只要读就可以了。
活着,真好
梁老师从文学到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的阅读,主要是想弄清人是什么?生命是什么?人性是什么?我的人生应当怎样?
他不求甚解的阅读让他更加坚信:人活在世上,注定是孤零的,所有的热闹与喧嚣,无论亲情、爱情、友情,还是名利,即使不是假象,也无力无能安慰我们必有一死的渺小而荒谬的人生。但这些并不让他绝望,反而给了他生存的勇气。
感悟:看透了这个世界,但依然热爱着这个世界。
他阅读现代派文学和哲学,心理学与人类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普遍主义的价值观。他最初的阅读有意识阅读是从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
最重要的是读自己的心
一直以来有一种力量支撑他努力生存,这种力量就是鲁迅,他从没有间断过对鲁迅的阅读。鲁迅对梁老师而言,不是知识而是人生。
网络阅读给他带来了自由主义视野,这其实也是一种迟到的阅读。他对自由主义的阅读与与对网络的阅读是同步的。
梁老师把他的读书经验写出来,是想说不是读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而是他人生的困惑使他总在寻求新的阅读。他说: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了阅读:读人读物读事读书,但最重要的是读心,读自己的心,阅读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从读自己出发开始我们的阅读之旅,其实也是开始我们的人生之旅。
感悟:梁老师的话总是那么有哲理,引发我们的思考,正是因为他涉猎了各类的书籍的结果。在这一篇的扉页摘用的就是梁老师的话:生命不息迷惑不止,彷徨不止,阅读也将因此而不止。于是乎阅读将陪伴我们一生,我们全部的人生问题其实就是阅读问题。他推荐的十本书中除了那些外国的书籍以外,《鲁迅全集》我个人认为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