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语文园地一的“词句段运用”环节,我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动词探索之旅。当我看到孩子们在表演“迎上去”时张开双臂的期待,在演绎“追上去”时眼中闪烁的急切,我意识到,动词教学不应止于字面解释,而应成为唤醒语言生命力的契机。
课堂伊始,我让孩子们用身体“说话”。两个学生分别表演“穿雨衣”和“披雨衣”,一个动作利落整齐,另一个随意洒脱。通过具身化的体验,“穿”的严谨与“披”的随性顿时有了温度。同样,“甩头”与“摇头”的细微差别,在孩子们的表演中变得鲜活可感——前者带着果断,后者透着犹豫。这种身体与语言的交融,让抽象的词汇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存在。
接下来的“速度游戏”将课堂推向高潮。我请孩子们用不同的速度表演“冲过来”“跑过来”“走过来”和“奔过来”,然后自行排序。通过亲身体验,他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些近义动词间的速度差异与情感色彩。当一个孩子气喘吁吁地表演“冲过来”后说“老师,这个动词会让人心跳加快”时,我知道动词的种子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最令我惊喜的是创意表达环节。孩子们开始用新学的动词描述生活:“爸爸下班回家,我迎上去接过他的公文包”“小狗围着我的脚边转,我追上去和它玩耍”。动词不再只是课本上的符号,而是成为了他们表达世界的工具。
这堂课让我深刻反思:语言学习本质上是体验性的。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抽象解释远不如亲身参与来得有效。当我们让语言回归身体、回归生活,词语便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成为了承载情感与经验的容器。动词教学尤其如此——每一个动作词汇都封装着特定的身体经验和情感状态,只有通过“做”才能真正理解“说”。
未来的词语教学,我愿更多地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动中学、在做中悟,让语言在身体记忆中苏醒,在生活中绽放。当词语与孩子的生命经验相连接,语言便真正拥有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