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有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为三观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世态度也大相径庭。作为国学践行者应该怎样修心和生活?消极还是积极?乐观还是悲观?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无情还是大爱?……这一系列问题,不仅社会有诸多误解,即使国学践行者本身,多半也不甚了了。如果定位模糊,不仅会影响自身认知观点,也无法向社会传递国学的思想内涵,展现国学践行者应有的精神面貌。有鉴于此,本次内容将从八个方面,为大家解读“学习国学的人生态度”。
消极还是积极
2在一般人心目中,国学文化的学习是消极而悲观的。只是老来无事的安慰,或事业、感情受挫后的疗伤之道……由于这些误解,许多人对国学文化敬而远之,担心学习国学文化失去人生乐趣,或从此成为另类。那么,作为学习国学文化究竟是不是消极的?如果不是,他们的积极又表现在哪些方面?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探讨:什么是消极?什么是积极?
一、消极、积极的定义和产生
3消极和积极,代表我们的情绪、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两者的不同表现及产生背景。
(一)消极和积极的表现
4消极,指对某事没兴趣,从而不努力、不作为、不争取,甚至有意识地回避、抵制,反之则是积极。就人生态度来说,消极往往和厌世连在一起,所谓“消极厌世”,听起来完全是负面的。
5其实就词的本身来说,消极和积极是中性的。只有联系到具体事件,才有是非对错之分。如果对有意义的事不努力,这种消极是负面的,需要改变。如果热衷于无聊甚至错误的事,乐此不疲,这种积极就是负面的。简单地说,就是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对这一点,想必大家没什么异议。
6区别在于,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正向而有意义的?这就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对消极和积极的评判完全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不仅要修身、齐家,还要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崇尚无为而治。从社会发展来看,似乎积极进取是正向的。那么,一味强调发展可取吗?
7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发展,恨不得把所有资源尽快变成财富。在经历长期贫困后,这种积极进取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一定正向意义。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道德底线的不断被突破,在环境和精神的双重污染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了盲目“积极”的副作用。各种假冒伪劣,各种社会乱象,不都是这种“积极”追求的结果吗?
8如果说不辨是非的积极是错误的,不可取的;那么,明知故犯的积极就是在有意作恶,是必须禁止的。所以关键不在于做不做,而在于做什么,怎么做。
(二)消极和积极的产生背景
9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些事积极进取,对某些事消极抵制?首先取决于自身认识。也就是说,你觉得什么重要,什么有价值,或是对什么感兴趣,被什么所吸引。我们回想一下,凡是自己积极努力过的,是不是都有这些特点?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因为,兴趣能激发主动性,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中既有先天因素,来自过去生的积累;也有后天培养的,是由认识带来的动力。如果上升到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积极就能一以贯之。
10当年孔子为了恢复周礼,推行他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一生都在周游列国,四处游说。期间遭遇种种挫折,包括隐士们的冷嘲热讽,但他没有放弃,仍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孔子的积极入世相反,历史上还有许多寄情山水的隐士,过着淡泊无为的生活。《庄子》记载:尧有意将天下让与许由,许由不仅没感到欢喜,反而跑到河边清洗耳朵,觉得被此话玷污。这种机遇是孔子梦寐以求的,天下唾手可得,正可用来大展鸿图。但人各有志,许由向往的是逍遥自在的人生,功名于他不但毫无意义,且避之尤恐不及。
11除了价值观,消极和积极还和人生经历有关。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处处碰壁,工作不顺利,婚姻不幸福,种种挫折使他们看不到希望。长此以往,看问题不免偏于消极,总是想到并夸大可能出现的障碍,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愿尝试。也有些人一路顺利,看问题往往更积极,也更有信心去争取。当然,基于经历产生的态度未必稳定。因为境遇是变化的,当逆境和失败反复出现后,原本的积极者也可能一蹶不振,变得消极。
12此外,消极和积极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古人才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说。若身逢乱世,不妨遗世独立,心游江海;若天下安乐,才可出来辅助明君,安邦定国。
13人生是短暂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要,所以我们时时都在面临选择。而选择就意味着取舍,在占有的同时也在放弃,其目的,是为了合理分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选择的事积极努力,而对其他与之无关又足以形成干扰的事,则消极对待。古人有玩物丧志之说,玩物何以会丧志?就是没有处理好主次关系,对本应浅尝即止的事投入过多精力,以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14总之,消极和积极是相对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待不同的事,人们会作出各自的选择。至于选择什么,包括认识和经历的影响,也包括环境的因素。这种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也决定了生命的意义所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热衷的事,但有些事只会让人沉迷、堕落甚至危害社会,是在积极地造恶业;也有些事能改善心行,提升生命品质,于人于己都有利益,是在积极地修善业。
二、学习国学的人是消极的吗?
15很多人认为学习国学是消极的。之所以形成这种看法,主要有以下原因。
16首先在国学文化当中的佛学,佛家的弟子是出家制度引起的。出家人要放弃世俗生活,放弃对家庭、感情、财富、地位的占有和执著。而中国的传统观念是以成家立业为人生大事,以传宗接代为尽孝之本,进一步还要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从这个标准看,放下是消极的,追求功名才是积极的。
17其次是生活方式引起的。世人热衷的无非是吃喝玩乐,尤其在今天,整个社会不断鼓动欲望,刺激消费,让人耽于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双重享乐。但出家人素食独身,少欲知足,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觉得佛弟子不热爱生活,与时代格格不入,是典型的自讨苦吃。
18第三是处世态度引起的。世人都有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和他人对立。尤其是接受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后,人们不断地占有、攀比、竞争,形成冲突。包括个人和个人的冲突,团体和团体的冲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而出家人与世无争,奉行忍辱法门,在世人看来无疑是消极的。
19从世人的标准,认为国学消极,似乎不无道理。错在哪里?错在这个标准有问题。当标准错了,结论自然也是不可取的。
20 国学中的佛法,佛弟子虽然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但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出家人虽然放弃物质享乐,但追求究竟的解脱之乐。出家人虽然修习忍辱,但不是忍气吞声,更不是出于懦弱,而是以强大的心力,坦然接纳人生中的一切。在不制造对立的前提下,以智慧解决问题。
21所以说,消极和积极不可一概而论。如果局限于某个点看问题,必然有失偏颇。只有从不同角度全面观察,深入思考,才能作出正确选择。而国学正是从智慧的高度,为我们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