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读书会可以说是“剧情重现”的现场版,我们的“哈哈哈哈哈”声此起彼伏,哈哈哈哈哈哈……
今天的读书会结束,更加理清了一些思路~
一、贯穿于P.E.T.的【内在态度】
《父母效能训练》前两章感觉是铺垫了整个P.E.T.的基本态度,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的内在态度“真实,真诚,内外一致地表达”。
我们就是真实的人,内外一致的表达自己,我们会有情绪,会情绪多变,这都是真实且正常的,当我们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时候,会更加助力于我们的关系,当然前提是我们愿意为此努力去做的关系,愿意维护的关系。
在三~五章,讲的是【听】,关于听,我们的态度就是接纳的,真诚的,信任的,当我们有不接纳时,对方就会不愿意再去多说,我们会发现说着说着,对方不回消息了。
当我们听的时候,没有办法真正的接纳的时候,也可以内外一致的表达出来……
我们第六-八章,讲的是【说】,就是表达我信息,尤其是在我们看到孩子有我们不接纳行为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真实的,内外一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关于面质性我信息
面质性我信息是由三部分组成:我们看到或听到的孩子的行为/语言+我的感受+对我的影响。
1.关于描述不可接纳行为
①我们表达不接纳的行为时,要用【我信息】去表达,不用你信息,当我们用你信息的时候,通常表达的就是无效的信息,如“解决方案信息”和“贬损信息”…,你信息传达的往往是责备、不信任的意味在里面,不只是你的文字的字面意思。
②行为是指我们看见的或者听见的,可以用照相机拍下来或者录像机录下来的【事实】,只描述事实,不是大人的评判或者猜测所贴的标签,这些并不真实,不一定是事实。
2、关于表达【感受】
辰安老师经常会问,当下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小时候是如何被对待的,那时候的感受是什么?
我会发现辰安老师很会表达和觉察自己的感受,而且特别重视自己的感受。这也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对自己感受的觉察,对自己的感受的重视。
①你现在的感受如何?你会在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我现在的感受有一点点慌乱,一点点幸福。慌乱的是,我边敲字,楼下的居民在大声的讨论自己的不满,生怕上来找麻烦;幸福的是,今天和老公的微信聊天很开心,很幸福。
但是,这些情绪我没有表达出来,只有自己可以感受到,当然我的孩子也很容易捕捉到我的情绪,妈妈,你又不开心了等等。
面对其他人我很少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都会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面对孩子的时候,我就可以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②如何察觉我们的感受?
表达感受的词特别多,多到很多词挺陌生的,当我尝试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情绪的时候,竟然发现我不知道如何表达,不知道我是怎样的情绪怎样的感受,甚至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
后来,每天空了的时候,我会回想并记录下一天自己的情绪点,比如,母亲节的那一天抱着十个月大的老二一起摔倒在楼梯上,特别后怕,特别害怕,害怕真的很害怕,害怕万一我和孩子摔寸了,我们两一起......当我的害怕没有出口,没有人可以来听我的表达的时候,这个害怕就会存在身体里,形成了一种气质。
当我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我的那份害怕就会流淌出去,对于我来说,这样有三种好处:记录生活的点滴;疏散负面情绪,身心更健康;可以更平静的面对我的孩子们。
当我们记录的多了,发现我们的情绪点好像就那些,比如开心,喜悦,愤怒,悲伤,害怕,担心,恐惧,失望,困惑,内疚,不满等等,大概率的情绪就主要有那么几种,这样也能更好的识别我们的情绪感受,当我们在生活中和孩子再去表达感受的时候更容易些。
在表达感受的时候,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我们读书会的小伙伴无论在讲述父母对待自己时,自己的感受和反应,还是自己对待孩子时,孩子的反应,都让我觉得有种,套娃的感觉,就是不同尺寸的人再演同一出戏,那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孩子比小时候的我们更加有力量,更加优秀。
面对父母的不允许,你的应对反应是什么?我是权威下长大的孩子,读书会的几个小伙伴都是,但是不同的是,她们几个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会很有力量的拒绝;而我是那种为了别人的不允许,委屈自己妥协的那种。其实,我看到了,每个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当我看到更多可能性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还有别的方法可以选,不会只有委屈自己需求这一种路可以走。
感受自己的感受,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明确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孩子了解我们内心的感受,从而做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
3、关于表达影响
①影响是确切而具体的,会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
②影响满足自己的需求,使自己不愉快的事情
举个例子:
场景:我抱着老二,老大也挤到我的怀里
第一种表达:哎呀,挤死了,你下来,坐到旁边
第二种表达:妈妈抱着弟弟,你坐了过来,妈妈觉得很挤,压的上,也担心会挤到弟弟,这样很不舒服,有点闷。
第一种表达是下命令,里面有嫌弃,有不信任;第二种表达是只描述事实,描述自己的感受,描述对自己的影响,然后不给出解决方案,把解决问题的责任留给孩子自己。
辰安老师还举了一个朋友如实如是表达自己感受的一些生活场景,特别的震撼,就像是很轻松自如的做出了P.E.T.育儿的样子。
三、任何问题都有三种角度来处理
这场读书会,让我更加明白了,遇到任何问题,这三种角度都可以去考虑用来帮助我们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第六-八章,讲到当我们看到不接纳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有三种做法:
①改变对方:通过表达面质性我信息,来改变对方
②调整环境:改变所处的环境,让不接纳行为消失
③调整自己:改变自己对待不接纳行为的态度,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认知等等
第一种表达面质性我信息上面已经说的很详细了,那么调整环境,怎么可以让不接纳行为消失呢?
读书会小伙伴分享的一个案例,婆婆关橱子门会“咚咚”地响,声音特别大,所以在换新房子,装修的时候,特意安了阻藻泥来静音,让这个不接纳的行为消失。
这个案例对我的影响也很深刻,让我深深的觉得,调整环境真的可以用来消解不接纳行为。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未必非要强迫自己来表达面质,又不知道如何来表达,换一种方法,调整环境,又或者调整自我,也都是很好的方式。
总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场读书会都有辰安老师智慧的启发,更有小伙伴们真实生动且和自己相似的案例,看到别人看到自己。辰安老师说,关系在她看来是最重要的。我突然又再一次从弯弯的轨道上拉回来,当我再次对家人有不好的看法,有挑剔的时候,我应该知道,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靠后。
备注: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被接纳的小伙伴,就这样被滋养着,增长智慧,岂不妙哉,如果你也想浸泡进来,欢迎留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