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标题用了最近很流行的一种说法,与其说是一种说法,我更觉得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适用于写作,似乎也适用于教学。本学期第一次外出学习,是一场不虚此行教研,新区三位名师展示古诗教学,三堂课不仅各有千秋,而且从不同维度对古诗教学进行了实践,对一线老师很实用。
第一堂课来自麓山国际二小杨青老师的《题临安邸》,男老师浑厚的主播腔一开口便吸引了全场师生。结合电影《长安三万里》片段破题,让学生了解该首诗是在酒店写下的题诗,感受古时候的诗人作诗是如此洒脱。接着出示任务一,围绕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反复让学生朗读古诗,这里花费了五分钟,读来读去感觉跟平时的古诗课没什么不一样,正当我兴致渐渐要退去时,杨老师展示他的古诗诵读,将诗人林升的愤恨、不甘表现得淋漓尽致,只可惜老师卖力的表演学生没有领会,全都是一番花式评价,夸得老师急得说“我都读得这么悲愤了你们还夸。”四年级的学生也许还未完全了解那个终年在风雨飘零中宋王朝,又如何读得懂这份醉生梦死中的悲哀,只感“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惬意,真为杨老师接下来的课捏一把汗。不过我的担心终是多余,任务二中老师给到学生一份资料,通过阅读筛选信息学生了解了古诗创作的背景,再读“歌舞几时休”语气便有了截然变化,这份资料的奇妙之处让学生真正走近了诗人,不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只有了解诗的时代背景和诗人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古诗。课的最高潮在第三个任务的出现,老师再次提供了一份学习资料,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正是宋朝百姓真实的写照,可是这一年又一年望不到头,也没有盼头,再读《题临安邸》字字句句是不甘,是悲愤,是怒吼。最后师生同写陆游的《示儿》将情绪推向高潮,为九州未同而悲,为遗民的耻辱而悲,读陆游的这两首诗不仅读完了陆游的一生,更加读懂了《题临安邸》中的愤。最后结课的发问振聋发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何才能国富民强,也许你能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体会一二。”学古诗真正的意义不就是在于此吗?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心性,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仁人君子。
第二堂课《渔歌子》慕张昂波老师之名而来,果然“课虽毕,意未尽”课之妙在于走近这首词的前世今生,还让学生沉浸式填词成功,一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老师像讲故事似的介绍了张志和生平,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随后老师一边勾画一边描述诗意,举手投足和诗一样美成一幅画,随后老师用动听悦耳的吟诵带我们穿越到西塞山下那片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诗情画意中感受美妙的意境。教古诗词老师更没有拘泥于一板一眼的解释,请来古代朋友圈为张志和点赞,与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结合学生顿时有了新鲜感,也拉近了词这种古代文体与现代人的距离。随后破解渔歌子的密码,巧妙的引用张志和与哥哥一劝一答的词作,通过填字、猜选、填词的方式让学生在玩味中理解了渔歌子押韵、格式、对仗。最后创设情境,为邀请张志和来湖南游历做一首《渔歌子》,短短几分钟,每一个小组都为湖湘大地赋词一首,现场老师无不为之鼓掌。之所以如此惊艳得益于老师对传统诗词的深厚理解,才能对几首词的选择做到如此绝妙;再者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不流于形式,昂波老师是传统文化名师,讲古诗词让学生欲罢不能也不是做不到,但是老师收起自身的光将舞台留给学生,填字、猜选、填词换着花样让学生参与到探秘中来,最后还能自己填词,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成就感与获得感是这最大的亮点与成功。
第三节课又是一位男老师上的是《石灰吟》,同杨青老师差不多也是由学习任务驱动,这节课于听课老师而言没有大张大合,没有跌宕起伏,不算是一堂观感强烈的公开课,但它最重要的突破在于真正做到完全将学生至于学习的主体。为了深入理解古诗老师提供了四份阅读材料,从于谦少年壮志到晚年抄家,选取了诗人人生关键事件作为材料,让小组上台用不同方式展示材料,从而体会于谦内心独白,一层一层抽丝剥茧“清白”的内涵,板书上每一个关键词都是学生的概括和总结。后来熊老师在点评这节课时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才明白了。”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表演、展示是真实的体验,这节课的精华全都留给了学生,四份阅读材料是老师阅读完了全册《明朝那些事儿》看完电视剧《大明王朝》后,根据课堂需要一点一点亲身挖掘出来,老师笑称将自己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了一番。
要想上好古诗,你就不能只讲古诗,你应该去讲同一时期不同诗人的诗作对比,才能深入理解其中内涵;要想上好古诗,你就不能只讲古诗,你应该去讲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作,看完诗人这一生才能明白当时他的喜怒哀乐;要想上好古诗,你就不能只讲古诗,你应该走近时代的背后,看滚滚历史长河中命运的悲欢离合;要想上好古诗,你就不能只讲古诗,还要讲平仄韵律,让古诗回到最初的模样。短短几行诗,十几来字,要用一辈子的修行来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