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正心、格物、致知,都是恢复心之本体的功夫。这也是《大学》里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规律,纠正人的行为。做人做事,我们要诚于己,不能自欺欺人,修正自己的内心。
心之本体就是性,每个人的良知也一样,不同的是有的人良知清澈,有的人良知混浊。就如两面相同的镜子,一面干净,一尘不染,照出来的人或物都会清晰真是;另一面布满灰尘的镜子,照出同样的人或物就会迷糊不清,有时也会失真。
我们现在常讲一个词叫“起心动念”,一件事情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善还是恶?是在清澈的良知上的想还是布满灰尘的良知上思考的?结果不言而喻。比如说一个男人看女人的胸,这男人的本性,说明这个男人叫“人”;如果一个男人在公共场所不看一个正在哺乳的女人的胸,这个男人也叫“人”;一个男人在公共场所看一个正在哺乳的女人的胸而且还指指点点,这个男人就不叫“人”!这大概就是善与恶,良知清澈与混浊的差别吧!
在《当良知沉睡》中说:“一个人选择做一件符合道德规范的事,并不一定是出于良知,可能是出于对恶果的恐惧,可能是为了避免社会压力,也可能是出于自尊和习惯。良知是构筑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情感依附,不忍心让他人(或动物)因为自己的行为遭受痛苦。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愿意为别人奉献,在与人交往中有时也愿意吃亏,做一些有道德感的事,因为我们是有良知的人,我们跟周围的社群建立了情感依附。
每个人都是有私心的,也是有邪念的。只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邪念在什么时候出现。就如屋子里的灰尘,我们平时是看不到的,只有打开窗户,一缕阳光照进的时候,满屋的灰尘清晰可见。人也是一样,就是缺少那一缕阳光的照射!给自己的心留一个小缝隙,让阳光常照进,这样我们才能看清自己心里的灰尘。
万物也皆有灵,天地不可欺,因为有轮回。我们做人做事也不要自欺欺人,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敬畏因果,敬畏自然,常存向上向善的心。
下午西京医院专家去弟妹医院坐诊,我陪妈妈去医院检查。妈妈有病弟妹最累。弟妹是个大夫,除了自己要上班还得管妈妈住院,联系医生,总之医院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弟妹在忙活。人们总说婆媳是天敌,可是妈妈和弟媳妇之间早已打破了这种魔咒。感谢弟妹!
晚上和爸爸因为很多事情意见不一致,你一言我一语的理论上了。后来不高兴,说弟弟和妈妈一条心,不拿他当回事。我说:“弟弟是妈妈肚子里出来的,一条心也对啊!”
两人越说越气,我爸爸当着我两个孩子的面,说我偏心儿子,对姑娘不好。唉!赶上这样的爹,只能一声叹息!
小侄女让姑娘住她家,我说姑娘没带睡衣,也没带换洗衣服。爸爸张嘴就说让姑娘穿弟妹的衣服。我又是一通怼爸爸,说:“你为啥要做丽敏(弟媳妇)的主?丽丽说呀呀穿她衣服可以,您就不能说。”结果我爸又是说我穷讲究,又说我弟妹又没传染病之类的话。我告诉他:“这和干净、传染病都没关系,你就是不能说让我姑娘穿丽敏的衣服。”后来我告诉弟妹,这就是位置认同。弟妹听懂了,我估计我爸是不明白。一个公公没有在公公的位置上,想做儿媳妇的主。
后来我没让姑娘在弟弟家住,带两个孩子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