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式倾听
提到倾听,一般孩子心情较好,孩子懂事、听话的时候,我们几乎可以都能做到: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地听他们把话说完。而当孩子哭闹或者发脾气的时,我们往往没有耐心听他们说话,因为他们说的每一句都像是在故意和我们作对。这个时候,我们的情绪也变的低落起来,没有办法真正倾听孩子的需要。
而倾听的意义恰恰在于孩子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愤怒的时候,这也正是孩子内心挤压情感需要宣泄的时候,此时,父母的倾听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这种能力具有一下特点:
1.需要深入对方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以便更好的理解问题的实质
2.使对方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感到愉快、满足
3.促进对方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更深入的双向交流。
什么是共情式倾听?
即运用同情能力进行倾听。
共情式倾听两个原则:
1.先从孩子感受的角度切入,理解接纳他们的感受,而不是仅关注他们的行为、语言或观点。
2.放下手里所有的事情,全身心地听孩子说。在这个过程中,不打断他们,不急于说教和提建议,不急于解决问题。
当孩子说出:不得体”的话时,他并不是要故意气你,而是邀请你来解读他。解读的关键在于你带着同理心,针对他的感受和需求出“回应”,而不是针对他的语言和行为做出“反应”。
承认并描述孩子的感受
现在孩子还愿意对你哭,说明他还在乎你、需要你,你还有机会和他沟;而大一些的孩子很可能就把沟通的门也关上了。
承认并描述孩子的感受
一方面,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接纳,这样他可以把专注点放在体验自己的感受上,而不是与父母的情绪对抗上;另一方面,孩子也可以重获安全感、脱离应急的状态,让她的“理性大脑”调当起来,帮助他应对接下来的痛苦。
关于这个方法,强调两点:
第一,不管是否认同孩子的观点,你都要承认孩子的感受。
感受没有对错,都应该被接纳。
第二,你可以用具体描述的方式帮孩子说出感受。
解释和说教不但不能改变现状,还会在无形之中增加你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帮助孩子描述愿望和需要
可以使用两个关键句式“你希望……”及“如果,……就……
举个例子:孩子最近生病,要吃冰激凌。
比如:你希望现在就能吃冰激凌,
如果宝宝现在病好了,该多好啊,这样你就可以吃你最爱的冰激凌了。
我们帮助孩子表达愿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她不要哭或让她听话,而是让她既能关注自己,也能关注他人的需要,让他在自己需要没能得到满足时,因为知道最亲近的人在支持和理解他,从而能承受挫折和沮丧的感受。
当孩子哭闹时,你需要做的就是陪伴他,允许他哭。
和孩子一起做情绪练习
1.深呼吸
2.哭
3.笑
4.运动
5.画画
6.转移注意力
7.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