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天》生字教学
今天去实验小学听了一堂名师示范课,内容是:《北京的春天》生字教学。
在此之前,我曾教过四年级,也有生字教学这一部分,我上生字的方式是:请学生上来板书所学生字,再分别请同学上黑板写出:音序、音节、结构、部首以及组一个词,下面的同学就在书上完成这一内容,最后写完了再进行解释每一个字的意思、以及提醒容易出错的地方。
而陈老师这一堂生字课,可谓是让我大开眼界。
课前陈老师的班级在打扫卫生,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所以之前陈老师有批评她班上的学生,带入阶梯教室后,陈老师的开场白便是做了一个“用手摸摸耳朵的游戏”活跃气氛,一开始的低气压瞬间被点燃,接着陈老师问了问:刚刚陈老师发火的时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用成语来说一声。有个孩子起立回答:凶神恶煞。紧接着陈老师笑了笑又问:那现在陈老师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一孩子说:不再凶神恶煞了,而是和蔼可亲。趁机陈老师就解释了刚刚生气的事情,课堂气氛便活跃起来。
进行生字教学时,陈老师让同学们推荐六名声音响亮的同学来做今天的生字“汇报者”,安排好顺序后这节生字教学课就开始了。
由同学起来汇报这个字的音序、音节、部首、结构、这个字的意思以及组词。当同学汇报完以后,再逐步提醒:
1.从音节上有什么发现?例如:xún,ǘ遇到j、q、x要去掉两点;
2.从字形上有什么发现?例如:“醋”字,酉中间有一横;
3.这个字加部首或改部首会变成什么字?例如:“熬”字加上走字底变成“遨”;
4.推荐组词:老师说意思,同学们答有什么组词;自己推荐词语,并说出词语的意思;
5.提醒写字的笔顺。
一整节课中,孩子说出来的每一个成语都让我惊叹我的知识量还是太浅薄,他们说出的成语,竟有些我从来不知道。
明显感受的到,班上的每一个孩子课前预习的工作都做得十分到位,孩子们通过自行查新华字典、汉语字典、成语字典等,去掌握每一个字,不懂的词语就写下意思,课堂上再进行资源共享,于是每一个孩子便能接触到更多的成语,日积月累,攒下来的都是词汇量。
查字典,应该曾经我们学习字最原始的办法,现在我们却因为依赖于手机,而渐渐丧失了,太多的情况下,当我们遇到不会认、不会读的字时,拿出手机一查就结束了,当下是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可却会在下一次又不知道了,更是变得提笔忘字。而自己动手去查阅字典,是一个寻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产生得到这个知识不易的感受,于是更加深刻的记住这个字。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讲座
1.用“语文意识”研究教学,关注文本,为什么这样写?
第一册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
当儿歌里面每一句话的顺序变了,韵脚就变了,读起来就更加别扭了,让孩子对比读一读,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语感;
感受:一年级的孩子,总会让我觉得他们还小,他们不懂,他们不能理解,可我恰恰忘了,正是因为他们不懂,所以才需要我,而我应该做的,是用一种他们能接受的语言、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在这个慢慢渗透的过程中,终有一天,到他们能理解的时候,就会水到渠成。
第八册17课《触摸春天》
引导孩子感受“扑腾”、“扑闪”的区别,不仅仅是读完课文,浅显的谈谈感受就结束;
感受:第一次考公招时,面试就是这一篇课文,听陈老师分享之后,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我第一次面试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成绩了。我讲的都是浮于表面的东西,“神奇的灵性”、“张望”等,我自己都没有琢磨清楚,讲出来的东西,并不能打动孩子,也并不能让他们接受。像小花师父说的一样,首先你得有一壶水,才能分给孩子一瓢水。
2.用教育机制开放课堂
认识差异,尊重差异,珍惜差异,加以开发。
感受:现在我班上就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是因为小时候发高烧,所以不是特别灵光,总是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当我说一件事时,她总会讲到其它完全无关的事上面去,更不要说上课了,整个上课的状态更是一个神游的过程。直到现在,我依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教她、引导她,但是我想,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不能强求她达到和别的小朋友一样的水平,更不能因此完全不搭理她、放弃她,我还需要去发现她闪光的地方,需要去开发适合她学习的东西,而这个东西,也许并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优异。
另一个孩子是看起来很正常,但却控制不了自己,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总是控制不住的会动起来,并且反应极其慢,教学拼音时无论是激趣的引导他,还是机械式反复练读,他都记不住,并且完全不认识。目前为止,我依然拿着他感觉很头痛,不知道该怎么让他学会知识,同样,每个人的能力、水平不一样,我也不应该用别人的标准去要求他。
于我而言,面对差异,尊重差异,加以开发,还是一场持久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