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首先从观察蚕房中的蚕宝宝入手,让学生仔细观察蚕房中留下的生活痕迹。接着观察蚕幼虫的身体结构特征。当然,由于学校不允许带小动物,所以本课及后续的观察活动都是学生提前在家里完成的,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带到课上交流。从学生描述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能借助放大镜观察到更多的细节,从而更好地认识蚕。有的孩子养蚕任务开始得较早,养蚕小报都已经做好交给我了,从作品呈现的情况来看,孩子们能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探索意识得到了培养。有一个孩子最厉害,自己用蚕丝做成了一把扇子给我看,我及时表扬了她手真巧,这一幕把办公室的老师都惊呆了。
优点:多数孩子对本单元的学习很感兴趣,参与养蚕任务也很积极,上课听得很认真。活动手册上要求画出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孩子们基本上能画出蚕宝宝大概的样子,一些美术功底很好的孩子还能画出立体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长大以后的蚕宝宝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了解了蚕的身体结构,这些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最重要的是知道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不足:在教学“蚕的身体结构”时,学生看到蚕的图片感到不适,很多都把脸转到一边或捂起眼睛,嘴里还不停地说“真恶心”。班级纪律开始混乱,控制住以后,我让学生如果实在感觉不适就闭上眼睛竖起耳朵听讲。但后来想了想,这种做法其实不妥,因为学生不敢看图,只用耳朵听是无法将我讲的内容跟图片对应起来的,而且书上也有蚕的图片,学生的恐惧感没有消除,看到还是会害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改进措施: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笨拙的样子虽令人讨厌,但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要想深入了解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我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下“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丝,人们用这些蚕丝做成了很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也许心理会发生变化,从厌恶到喜爱,探索环节就会进行得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