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列的逻辑
以《我要的是葫芦》为例
《我要的是葫芦》是根据刘仲元的作品改写的。这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我们先来看看开头: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这一自然段共有五句话。这五句话是顺承关系的逻辑。前三句写葫芦的生长过程:种葫芦,长叶、开花,结果。第四句写种葫芦者对小葫芦的赞美。第五句写种葫芦者很欢喜,每天都要去看看可爱的小葫芦。事情有那么顺利吗,小葫芦是不是很顺利地长大了呢?接着来看: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原来,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这一段的第一句情节上有了转折。第一句写他看见了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不过他心里并不在意这些小小的蚜虫。第二、三句写作者聚焦的是葫芦藤上的小葫芦,他期望它们快快长大,最好长得赛过大南瓜。这个种葫芦的人对结果的期望很明确,却不去管理过程,不去给葫芦治虫,他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吗?接着来看: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这一自然段紧承上文,那个人一心想要心爱的小葫芦长大,认为叶子上的蚜虫与葫芦毫无关联,毫不在乎。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一句写邻居看见了,劝他别光盯着葫芦,快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后面的三句都是葫芦主人对邻居的回应,他依然认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因为他要的是葫芦。如果说,他自己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说明他缺少反省;邻居劝说,他依然不以为然,那就说明他固执己见了。缺少反省加上固执己见的葫芦主人能够收获他一心想要的葫芦吗?来看结尾吧: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这一自然段是寓言故事的结尾,共有两句话。第一句写没有受到制约的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第二句写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种葫芦者没有收获他期望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到了吗?
这个寓言故事虽然简短,寓意却深,告诉我们: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密切,不可为追求结果而不在乎细节。
我常常想,一年级的课文虽然是这么简短,蕴含的道理却是那么深刻,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要的是葫芦》是这样,《小猴子下山》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