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着时代印迹的职业,正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我们只能通过斑驳的老照片和文字,来回忆它们往日的风采
今天傍晚放学回家,慢悠悠地去拿快递。路过桥转弯的街口,看到很温馨既有感到可惜的一幕。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也不知道有多大年纪。他的头找不出一根黑色的头发,雪白雪白的眉毛,银条般的胡子,笑起来有几个大缝隙。就是这样的老人家,佝偻着背将头埋在伞里。查出损坏部位后,磨去伞骨的锈迹,再用旧的伞头,钢丝,伞柄重新组合,最后把伞面缝好。
他有个八宝箱,里面装着伞轴,把手,支架,伞骨,针线等零件。
他说,只要不是刮大风,下大雨,他都会在这里。
今天的天气只有十度左右,天空看不见一点蓝,冷风里带着一点湿气。只穿一件破旧可干净的军袄的他阐述,现在越来越少人需要到我们了,以前还能靠着门手艺混口饭吃,现在真的不敢奢望了,更不要说会有徒弟学这个了。
很快结束了我们的谈话,他骑着他的90年代28寸的大单车回家,也许是比较年老的原因,单车也是有点颤抖地颠簸着。看着他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我的视野里。
只是这样子的老人,我很佩服他的坚持,也很心疼他的坚持。
对于传统的东西,素来都抱有敬意。
对于一直做传统的匠人,更是佩服不得已。
他们,靠着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他们,也许被很多人说这个不挣钱,放弃吧。
他们,只是不知不觉中把自己都卖给了艺术。
其实还有这样子的他们。
剃头匠
篾匠
在老街深巷,一声吆喝--“磨剪子嘞,锵,菜刀。”可忙坏了家庭主妇们,纷纷找出钝刀,锈剪子。
弹棉花,这手艺在罗定旧戏院路,去罗职院上坡路也会看到。尤其天气热时,那个热!!